最具幸福感城市
基本解釋
2007年11月9日。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出爐,杭州名列第一。其他入選城市依次為:沈陽、中山、寧波、青島、臺州、珠海、上海、北京、成都。這十座城市用各自的風情,詮釋了2007年“幸福”的含義。
為什么要評定城市幸福感?幸福密碼是什么?一千個人有一千個人幸福的理由,每個城市有每個城市的幸福坐標,幸福感怎么評定?昨天記者就此采訪了活動的發起者《望東方周刊》雜志總編輯歐陽曉晴。
“人民正處于認識幸福、需求幸福新階段”
“一切的追求最后都是為了幸福,是不是?”歐陽曉晴這樣概括了評選的初衷。“國家提倡以人為本,科學發展,我們認為幸福指數是對科學發展觀最直接直白的解釋。黨的十七大文件里有6次提到了幸福、福祉、造福等字眼,這是一種社會發展趨勢,我們的人民正處于認識幸福、需求幸福的新階段。國家一直在關注著該怎么發展的問題,特別關注人的感受。經濟的發展最終應該給人們帶來自由、快樂、滿足、幸福的生活。”歐陽曉晴說,這正是一個把“幸福感”這一話題擺到人們眼前的良好時機。
今年4月,《瞭望東方周刊》雜志在全國第一次推出了關于幸福感的城市推選活動。根據國家統計局2006年公布的相關數據和各地政府工作報告相關內容,首先在全國269個地級以上城市中,嚴格篩選出35個城市。
接下來,組委會擬定了詳細調查內容,調查內容涵蓋城市各方面,包括生活節奏、人情味、賺錢機會、生活便利程度、治安等,并首次邀請每個城市市民,來為自己的城市打分。調查歷時兩個月,共收到有效問卷276萬份,投票、手機短信投票的公眾達3000萬人次之多。
三類指標成測量居民幸福感重要根據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幸福的城市則各有各的不同。怎樣把主觀的“幸福感”和實實在在的城市相聯,最終達到可以量化和遴選的程度?幸福密碼是什么?歐陽曉晴告訴記者,在此次評選活動中,三類指標成為測量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根據。
A類指標:涉及認知范疇的生活滿意度包括生存狀況(如就業、收入、社會保障等)、生活質量滿意度(如居住狀況、醫療狀況、環境狀況、教育狀況等)。
B類指標:涉及情感范疇的心態和情緒愉悅的程度,包括緊張程度、心態等。即人的“喜怒哀樂”。
C類指標:指人際以及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程度,包括對人際交往的滿意度、身份認同、個人幸福與社會和城市發展的關系。
這些指標所收集到的各項問卷答案最終匯聚成一個個數字,疊加成參選城市的幸福總和。“所有的這些數據最后都由專家用科學的公式得到一個最終的排名。”
聯想到某些選秀活動中出現的短信拉票現象,記者詢問網上投票存不存在惡意刷票的可能性。對此,歐陽曉晴說:“應該不存在大規模刷票的現象,權威計算機專家保證了一個IP地址只能投一次票,而且要從38個城市中選10個,個人操作起來也要花費一定時間。”
“幸福評選”無大的學術價值
幸福是一種虛的感受,能否用如此量化的指標來衡量?
“這個評選的問卷設計了很多項目,通過對這些項目的分析,來確定影響人們幸福感的因素,從而評選哪個城市最具有幸福感,有益于城市之間的相互學習。”復旦大學社會學教授于海認為問卷的設計直接影響最后的結果,“主觀性是比較強的。”在最終評選出的十個城市中,必然有自己的長處,從而使之脫穎而出。
于海教授認為,無論是上榜還是未上榜的城市,彼此之間互有長短,通過這個活動可以“互相學習”。
不過,從社會學的意義上講,此次評選也難入他的法眼。“幸福感是一種主觀感受,人們怎樣去理解‘幸福’兩個字,和社會的發展程度和人群特點都是不可分割的。”于海教授認為評選本身并無很大的學術價值。他舉了個例子,如果把“掙錢多”這個概念加入到幸福含義中,可能最后的排名又會有所變化,“幸福取決于人們的價值取向”。
新聞回放
2007中國(大陸)最具幸福感城市頒獎盛典近日舉行,十個獲獎城市用各自的魅力,詮釋了幸福。它們是杭州、沈陽、中山、寧波、青島、臺州、珠海、上海、北京、成都。
■各說各話
犯了常識性語法錯誤
最具幸福感城市,只能有一個,怎么能呼啦一下子就推選出了10個呢?若杭州為最具幸福感城市,則沈陽只能稱為第二具幸福感城市,中山只能稱為第三,北京為第九,成都為第十。這就好比北京將要建的摩天輪是全球最高的,其它的就只能是次高、第三高,不然,何來“最”之說呢?
可見,這次推舉活動一開始就犯了一個常識性的語法錯誤。我不相信組織方連這點常識也不懂。但是很明顯,如果只推選一個最具幸福感城市,哪里會有這樣一番熱鬧景象呢?所以,這是明知故犯。
應讓不幸的人幸福
每個城市都會有自己的強項,同時也會有自己的短板:有的城市自然環境很好,但交通狀況糟糕;有的城市治安狀況不錯,但收入水平較低……不同的人選擇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城市適合不同的人。
此外,不幸福的城市里會有幸福的人,幸福的城市里也會有不幸的人。有網友更直白地將其表述為:有錢在哪里都幸福,沒錢在哪里都不幸福。這話盡管武斷,但卻不乏真實性。
增進城市的幸福感,固然需要錦上添花——讓幸福的人更加幸福,但更需要的卻是雪中送炭——讓不幸的人也感到幸福,惟其如此,才更具有評選比較的價值。
是“封神榜”式鬧劇
各種排行榜在風靡了娛樂圈以后,又把魔力伸向了市政建設、人文底蘊,甚至宏大的“國民幸福感”問題。結果,各大媒體開始批量拋售各式各樣的“城市排行榜”,比如說什么“十大最美麗城市”、“十大宜居城市”、“十大休閑城市”,當然還有很俗氣的“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
于是,各路城市紛紛跪倒聽封,上演了一出“封神榜”式的鬧劇。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