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微生物藥
2022-10-13
多數感染性疾病是由侵入機體并進行繁殖的微生物所引起的。由于機體的免疫功能薄弱,不能將病原菌限于局部,以致病原菌及其毒素向周圍擴散,經淋巴道或直接侵入血液中,引起全身感染。導致血液、心臟、肺、腦、腎、肝和腸道等的變化,進一步發展為菌血癥、毒血癥、敗血癥及膿毒血癥。抗微生物藥可抑制或殺滅有關病原微生物,多用于治療或預防相關微生物的各種感染。
1 抗微生物藥的分類
抗微生物藥按照它們的化學結構或所作用的微生物分類為: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氨基糖苷類;四環素類;大環內酯類;其他抗生素;磺胺類;喹諾酮類;硝基咪唑類;硝基呋喃類;抗結核病藥;抗麻風病藥;抗真菌藥;抗病毒藥。
2 抗菌藥物的作用和作用機制
抗菌藥物的作用和作用機制各不相同,詳見各條。
3 抗微生物藥合理使用
抗菌藥物對控制各種細菌感染性疾病起了重大作用,但由于其廣泛應用,病原微生物的耐藥性愈來愈嚴重和復雜,已引起全世界高度重視。細菌產生耐藥性的機制包括:接觸抗生素后,細菌產生滅活抗生素的酶;細菌細胞外膜通透性改變,對有的抗生素到達靶位起到屏障作用;改變靶位蛋白,使抗生素不能與其結合或親和力降低,或與靶位蛋白結合數量減少。細菌耐藥的機制非常復雜,許多細菌耐藥往往是多種耐藥機制共存,因此,合理應用抗菌藥,嚴格掌握使用指征,避免濫用,對降低耐藥菌的增長率和延長抗菌藥使用壽命至關重要。
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已成為當前臨床治療中的重要環節,為規范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我國發布了《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
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第一要嚴格掌握適應證,對于病毒感染,除非有繼發細菌感染,否則不宜使用。第二要盡快確定病原菌并進行藥敏測定。第三要根據抗菌藥物的抗菌活性、抗菌譜、藥動學特征和不良反應,結合疾病嚴重程度選擇藥物。第四要聯合用藥僅限用于病因未明的嚴重感染;單一抗菌藥不能控制的嚴重感染或混合感染;長期用藥致病菌有產生耐藥性的可能,同時注意毒性相加和適當減少劑量。此外,對毒性大的藥物注意監測血藥濃度,根據個體差異調整劑量或延長給藥間隔時間。關注不良反應,強調綜合治理措施,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才能安全合理地使用好抗感染藥物。
3.1 選擇抗菌藥物的基本原則
(1)盡早明確病原學診斷,是合理選擇和使用抗感染藥物的先決條件。
1)采集標本送檢:縮短臨床標本采集、送檢時間,規范操作流程,減少操作產生的誤差,以獲得準確的病原學診斷。
2)進行常規藥物敏感試驗:體外藥敏試驗是臨床選用抗菌藥物的重要依據,選用敏感抗菌藥物治療,治愈率可達80%以上。
(2)熟悉各類抗菌藥物的抗菌活性、作用和抗菌譜、藥代動力學特征和不良反應;根據藥物抗菌效應及疾病嚴重程度選擇藥物;根據藥代動力學特點和感染部位選藥。
(3)按患者的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等狀態合理用藥。
(4)盡量應用序貫治療,即感染得到控制或穩定后,由腸外給藥改為生物利用度相對較高的口服給藥,這種方法更適用于老年患者。
(5)對老年人的選藥需謹慎。老年患者宜掌握下列原則:①選用殺菌劑(如氟喹諾酮類),并嚴密觀察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②避免使用腎毒性大的藥物,如氨基糖苷類、萬古霉素、多黏菌素等,必須應用時需定期檢查尿常規和腎功能,并進行血藥濃度監測以調整給藥劑量和間隔;③老年人肝、腎等重要器官清除功能減退,藥物易積蓄,劑量宜采用低治療量,避免大劑量青霉素靜脈滴注;④注意心臟功能以及水和電解質平衡等全身狀況。
(6)了解、掌握抗菌藥物使用禁忌證和與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減少抗菌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
3.2 應用抗菌藥物的基本原則
(1)制定合理的給藥方案:抗感染藥分為濃度依賴型和時間依賴型兩類,以時間依賴型的青霉素、頭孢菌素類為例,對中度以上感染,一日給藥2次是不夠的,最好每隔6小時給藥1次,使血漿和組織中藥物濃度盡可能長時間地維持在有效水平。濃度依賴型的氨基糖苷類和氟喹諾酮類藥則有所不同,其藥物濃度越高,殺菌活性就越強,且有抗生素后效應,即足量用藥后即使濃度下降到有效水平以下,細菌在若干小時內依然處于被抑制狀態。因此慶大霉素、阿米卡星等無須一日給藥多次,將全日劑量一次靜脈滴注效果更好,耳和腎毒性也更低;環丙沙星、氧氟沙星也僅需間隔12小時給藥1次。氨基糖苷類、大環內酯類、林可霉素類、氯霉素類、四環素類等抗生素有明顯的抗生素后效應。
(2)注意給藥方法的合理性。
(3)嚴格控制抗菌藥物的聯合應用。
(4)注意肝腎功能減退者的應用。
(5)強調綜合性治療措施的重要性。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