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類
2022-10-13
青霉素類是一類重要的β-內酰胺抗生素。青霉素類國家基本藥物包括天然的青霉素(由發酵液提取)和半合成的青霉素類藥物,為青霉素(注射劑)、芐星青霉素(注射劑)、苯唑西林(口服、注射劑)、氨芐西林(注射劑)、哌拉西林(注射劑)、阿莫西林(口服常釋劑型)及復方的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口服常釋劑型、注射劑)。
青霉素類藥物通過干擾細菌細胞壁的合成而產生抗菌作用,具有作用強、毒性低的特點。天然青霉素由發酵液提取,應用其鈉鹽、鉀鹽,主要用于革蘭陽性球菌及桿菌、革蘭陰性球菌和梅毒螺旋體所致感染。但抗菌譜窄、不耐酸、不耐酶,易引起過敏反應。經過半合成修飾研制成抗菌譜廣、耐酸、耐酶的半合成青霉素。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具有耐金黃色葡萄球菌β-內酰胺酶的能力氨芐西林、阿莫西林具有抑制某些革蘭陰性桿菌的作用,但對假單胞菌屬無效,并可被金黃色葡萄球菌β-內酰胺酶所分解;哌拉西林具有氨芐西林的藥理學特性,并有抗假單胞菌屬等細菌的作用。
臨床應用青霉素類時,過敏反應較常見,包括皮疹、藥物熱、血管神經性水腫、血清病型反應和過敏性休克等,其中以過敏性休克最為嚴重。在應用青霉素前,應問清患者有無青霉素過敏反應史,在3日內未用過青霉素者均應進行青霉素皮試。青霉素類不同品種間存在交叉過敏。
目前青霉素皮膚試驗方法有:
(1)傳統的青霉素皮試法:步驟為:①配制青霉素皮膚試驗溶液:第1步,青霉素鉀鹽或鈉鹽以氯化鈉注射液配制成為含20萬單位/ml青霉素溶液(80萬單位/瓶,注入4ml氯化鈉注射液即成);第2步,取20萬單位/ml溶液0.1ml,加氯化鈉注射液至1ml,成為2萬單位/ml溶液:第3步,取2萬單位/ml溶液0.1ml,加氯化鈉注射液至1ml,成為2000單位/ml溶液:第4步,取2000單位/ml溶液0.25ml,加氯化鈉注射液至1ml,即成含500單位/ml的青霉素皮試液。②用75%乙醇消毒前臂屈側腕關節上約3~5cm處皮膚。③抽取皮試液0.1ml(含青霉素50單位),作皮內注射成一皮丘(兒童注射0.02~0.03ml)。④等20分鐘后,如局部出現紅腫,直徑大于1cm或局部紅暈或伴有小水皰者為陽性。⑤對可疑陽性者,應在另一前臂用氯化鈉注射液做對照試驗。
做青霉素皮試時須注意:①極少數高敏患者可在皮膚試驗時發生過敏性休克,常于注射后數秒至數分鐘內出現,應立即按過敏性休克搶救方法進行救治;②試驗用藥含量要準確,配制后在冰箱中保存不應超過24小時;③更換同類藥物或停藥3天以上,須重新做皮內試驗。
(2)快速儀器試驗法:即以青霉素過敏快速試驗儀器進行皮試,其原理為在脈沖電場的作用下,將藥物離子或帶電荷的藥物由電極定位無痛導入皮膚。操作步驟:①將青霉素皮試液(皮試液濃度為1萬單位/ml)和氯化鈉注射液各約0.1ml滴入導入小盤:②將導入小盤緊裹于前臂屈側腕關節上約3~5cm處皮膚:③導入時間為5分鐘,儀器到時自動報警;④藥物導入完成后5分鐘觀察結果,如局部出現紅腫,直徑大于1cm或局部紅暈或伴有小水皰等異常者為陽性。該方法的優點為操作簡單、無痛、兒童較易接受,高敏患者如有感覺不適,可隨時關機停止藥物滲透。
青霉素類在水溶液中極不穩定,宜在臨用前進行溶解配制。酸性或堿性增強,均可使之加速分解。應用時最好用滅菌注射用水或氯化鈉注射液溶解青霉素類。苯唑西林耐酸,在葡萄糖液中穩定。青霉素類在堿性溶液中分解極快,因此,嚴禁將堿性藥液(碳酸氫鈉、氨茶堿等)與其配伍。
青霉素類藥物為殺菌性抗生素,殺菌療效主要取決于血藥濃度的高低,在短時間內有較高的血藥濃度時對治療有利。若采取靜脈滴注給藥,宜將一次劑量的藥物溶于約100ml輸液中,于0.5~1小時內滴完。一則可在較短時間內達到較高的血藥濃度,二則可減少藥物分解并產生致敏物質。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