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
2022-10-13
心律失常為病癥名。指心率過快或過慢,以及心律不齊,由心臟激動發源失常或傳導障礙而致。本病屬祖國醫學“心悸”“怔忡”等范疇。其主要病因,或由于器質性心臟病,或由于急性感染。或由于藥物的毒副作用,或在生理情況下如竇性心動過速(或過緩),竇性心律不齊等。臨床上心律失常類別繁多,常見的有竇性心動過速(或過緩)、竇性心律不齊、過早搏動、陣發性心動過速等。臨床主要通過心電圖檢查來診斷。
正常心律起源于竇房結,頻率60次~100次/min(成人),比較規則。竇房結沖動經正常房室傳導系統順序激動心房和心室,傳導時間恒定(成人0.12~1.21秒);沖動經束支及其分支以及浦肯野纖維到達心室肌的傳導時間也恒定(<0.10秒)。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頻率與節律以及沖動傳導等任一項異常。“心律紊亂”或“心律不齊”等詞的含義偏重于表示節律的失常,心律失常既包括節律又包括頻率的異常,更為確切和恰當。
心律失常可發生于各種器質性心臟病,但不少系植物神經功能失調所致。其確切發病率較難估計。最常見的是過早搏動、室上性心動過速和心房纖顫或撲動。其次為各種類型的房室傳導阻滯。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極度緩慢的心律失常及心室顫動或撲動可引起猝死。器質性心臟病中,以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風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最多見,尤其在發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塞時。電解質紊亂,尤其是低血鉀,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藥物作用,麻醉低溫,外科手術時亦常發生。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