膿耳
2022-10-13
膿耳(purulent ear;suppurative otitis media)為病證名。又稱聤耳、耳疳、纏耳、耳底子、耳癰、耳濕、耳中生毒,為五般聤耳之一。是指以鼓膜穿孔、耳內流膿、聽力下降為主要表現的耳病。有急慢、虛實之分。膿耳是耳科常見病、多發病,尤多發于小兒。常致聽力損害,影響患者學習、工作及生活,甚至可以出現并發癥,危及生命,應積極做好防治工作。
《外科大成》卷三:“耳疳者,為耳內流出膿水臭穢也。書有云:出黃膿為聤耳;紅膿為風耳;白膿為纏耳;青膿為震耳。”
《馮氏錦囊秘錄》卷六:“聤耳之名,更有五般,常出黃膿者,謂之停耳;常出紅膿者,謂之膿耳;耳內疳臭者,謂之冱耳;白膿出者,謂之纏耳;耳內虛鳴,時出青膿者,謂之囊耳。”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耳疳》:“此證耳內悶腫出膿,因膿色不一,而名亦各殊。如出黑色臭膿者,名耳疳;出青膿者,名震耳;出白膿者,名纏耳;出黃膿者,名聤耳,俱由胃濕與肝火相兼而成。”
膿耳相當于西醫的化膿性中耳炎。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