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疽
2022-10-13
脫疽(gangrene)為病名。出《劉涓子鬼遺方》卷四。又名脫骨疽、脫癰、脫骨疔、敦癰、甲疽、蛀節疔。是指發生于四肢末端,局部疼痛、壞死,嚴重時趾(指)節壞死脫落的慢性周圍血管疾病。多發于足趾,潰久則趾自落、故名脫疽。其臨床特點是好發于四肢末端,以下肢多見,初起趾(指)間怕冷,蒼白,麻木,間歇性跛行,繼則疼痛劇烈,日久患趾;(指)壞死變黑,甚至趾(指)節脫落。好發于青壯年男子,或老年人。我國北方較南方多見。
在《黃帝內經靈樞·癰疽》中即有關于本病的記載,云:“發于足趾,名脫癰,其狀赤黑,·死之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
脫疽相當于西醫的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和閉塞性動脈粥樣硬變。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