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
2022-10-13
中西醫結合是以現代醫學等現代科學知識及手段來繼承和發展中醫藥,中西醫學相互補充,取長補短,診治疾病的醫學形式。中西醫結合指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制定中醫政策后所實行的一種發展醫學事業的措施。早在19世紀末西方醫學傳人中國后,一部分中醫試圖用解剖、生理知識印證中醫理論,或以中藥、西藥配合治病,稱為中西醫匯通派。但中西醫結合的概念,是在倡導西醫學習中醫的基礎上,至20世紀60年代初確定下來的。其核心是用現代科學方法整理研究中醫藥,主要包括:
1.用中醫和西醫的理論與方法,結合臨床,對某些疾病進行綜合性研究,使中西醫學術逐步交流,逐漸產生新的理論;
2.用生理學等現代基礎醫學研究中醫學術,進而推動基礎醫學的發展;
3.在中西醫務人員合作診治病人的過程中,系統地整理中醫臨床經驗,總結其規律,相互取長補短,逐步深入到理論研究,闡明中醫理論、方法和經驗的實質;
4.用物理、化學、電學等現代自然科學方法,對中醫的某些學說、觀點或方藥進行綜合性研究,以豐富醫學科學的內容,并創造新的學說或新的藥物。
中西醫結合開展30多年來,在臨床、預防和基礎醫學方面都涌現出成果。臨床上,中西醫結合治療肝病、腎病、心腦血管病、再生障礙性貧血、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以及內分泌疾病、免疫功能障礙疾病、嚴重功能失調疾病等多發病和疑難病,已成為必要的思路和常規,并取得優于單獨運用中醫或西醫的療效。在治療急腹癥、中小面積燒傷、骨折等病患時,改變了西醫的傳統常規,形成具有中國特點的新療法,不僅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且使部分病人免除手術,減少合并癥和副作用。在闡明陰陽、臟腑、氣血等理論的實質,探討各種證候的規范,研究活血化瘀、針刺鎮痛等治法的機制,都能較充分地體現出傳統中醫學術與現代科學實驗方法的結合。這些成效,一方面激發了氣功、推拿、針灸、食物及天然藥物治療的推廣應用并走向國際化,另一方面也推動了哲學、數學、信息、生物、物理等學科結合于中醫藥研究,促進了中醫病理學、實驗針灸學、針刺麻醉學、時間生物學和身心醫學等邊緣學科的醞釀與開拓。在人類醫學發展歷程上,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尚在探索階段,認識與做法尚未一致,在臨床覆蓋率和某些病的療效穩定性方面尚待進一步提高。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