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變更!94%以上老人仍在養育孫輩,是無奈還是妥協對于“退而不休”?
“以前說‘人活七十古來稀’,前些年說‘人活八十不稀奇,人活九十古來稀’,現在的新口號是‘人活百歲古來稀’?!?/p>
9月27日,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在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院和老齡社會30人論壇主辦的專題研討會上表示,隨著老年節律發生變化,退休以后的生命還有30年之久,需要重新定義中國老齡社會,建立支持積極老齡社會的系統。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唐鈞指出,“生活有保障,工作有機會,退休可選擇”,是衡量積極老齡化的三項標準,要系統建立“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老年照護體系。
中國隱藏著一座積極老齡的金山
“中國毫無疑問是世界第一人口老齡大國?!蓖跽褚信e了一組數據,中國有著超過3億的退休人口,2020年,60歲以上老人有2.64億人,65歲以上老人有1.91億人,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有3570萬人。
王振耀認為,與世界上其他國家不同,中國的老齡社會有其特殊性,體現為“做家務、務農耕、養孫輩、勤學習、善創造”五個特點。
他解釋,在退休以后,中國老年人口對于勞動很有熱情,城市退休人口熱衷于做飯、做家務,農村的老年人則堅持從事農耕。他曾經做過一項調研,發現有94%以上的老年人在不同程度地養育孫輩,這是一個非常獨特的現象。此外,這一代老年人學習能力極強,老年大學供不應求,多種形式的老年回憶錄涌現。
因此,王振耀提出,老年人是發展“善經濟”的骨干力量,尤其是“新三屆”(指77、78、79級的大學生)與“五老”隊伍(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相當多的老年人“退而不休”,仍在工作。
所謂“善經濟”,主要有三個內涵:一是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生產力高度發達;二是社會價值深度引領經濟價值,經濟全面向善、科技向善、金融向善;三是系統弘揚社會價值以推動社會經濟全面發展。
“中國隱藏著一座積極老齡的金山,有待開發?!彼赋觯先思仁巧鐣r值的消費者,也是特殊生產者。目前社會對于老齡化負面意識太強,很多政策、社會行為有待調整。
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院副院長、高級研究員李佳強調,除了要發揮“新三屆”“五老”的積極作用,還要做好老農民、老工人、老單身、老病號等群體的兜底工作,為這些群體提供更好的社會保障與更大的社會參與途徑。
建立支持積極老齡社會的系統
2020年10月,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標志著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已經成為中國人口長期發展的主要任務。
為迎接中國積極老齡時代,王振耀認為,如何更好地促進各項老齡事業、老齡產業的發展,值得進一步思考與探索。
王振耀提出,要建立支持積極老齡社會的系統。具體來說,要支持老年人通過多種形式創業,完善為老服務體系;探索建立政策支持體系,公益慈善需要探索建立典范案例;要充分開發老年人的經驗、知識與技能,鼓勵老年人發展咨詢業、參與公益慈善活動;推動社區、社會組織、社工、社會資源及社區自治組織的“五社”聯動,讓老年人自我服務、互相服務。
對個體而言,老年人需要重新認識退休以后至少三十年的黃金期,積極融入社區,參與社會共創。
養老不可能是暴利產業
唐鈞重點闡述了照護作為人類的基本活動,承認照護是一種社會勞動對于解決老齡化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他認為,中國目前已經存在“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角色分工,需要研究這幾個子系統之間的互動關系及功能耦合,使得“老年照護體系”成為真正的系統整體。
唐鈞介紹,在歐洲,老人入住機構的比例在4%~6%之間,96%~98%的老人都住在家里,只有在生命最后階段,由于失能、失智老人的照護過于專業,才交由養老院的機構進行照護。
“將來的照護不應該是‘院所式’的,而是以居家服務為主?!碧柒x認為,比較理想的模式是以社區為基點和平臺,專業人員要下到社區,對家屬等非正式照護者提供培訓、喘息服務,社區層面配置專業的健康照護工作者能為開展居家照護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時能直接提供專業門檻較高的照護服務。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