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通人和(政通人和下一句)
本文目錄一覽:
- 1、
- 2、
- 3、
- 4、
政通人和的意思
政通人和,漢語成語,拼音是zhèngtōngrénhé,意思是政事通達,人心和順;形容國家穩定,人民安樂。出自宋·范仲淹《岳陽樓記》:“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p>
《岳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于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應至交好友岳州知州滕宗諒之請為重修岳陽樓而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通過寫岳陽樓的景色,以及陰雨和晴朗時帶給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達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愛民情懷。文章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起來寫,從而將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縱議政治理想方面,擴大了文章的境界。全文記敘、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動靜相生,明暗相襯,文詞簡約,音節和諧,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對比,成為雜記中的創新。
成語政通人和的意思及造句
政通人和,漢語 成語 ,拼音是zhèng tōng rén hé,作謂語、定語;指政治局面。以下是我精心收集整理的成語政通人和的意思及 造句 ,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來欣賞一下吧。
一、成語政通人和的解釋
政事通達,人心和順;形容國家穩定,人民安樂。宋·范仲淹《岳陽樓記》:“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二、成語政通人和的 近義詞
安居樂業、政修人和、國泰民安
三、成語政通人和的造句
1、只花十余天,便留下一個官衙敞達、政通人和的東平在身后,而這對阮籍來說,只是玩了一下而已,玩得如此漂亮,讓無數老于宦海而毫無作為的官僚們立刻顯得狼狽。
2、潘尚到任后,禮賢下士,博采眾議,把個通天府治理得百業興旺,政通人和,百姓安定,一向太平。
3、東門水碼頭入口處大理石拼成的巨大蓮花圖案,栩栩如生,寓意勤政廉政政通人和,親民愛民民康物阜。
4、門樓正前方的立柱上, 雕刻 著“日麗風和沐晴空逸興云飛政通人和喜天下方興未艾。
5、而陶使君入徐州,親賢遠佞,勤政有方,遂使徐州治下政通人和,民殷國富。
6、改革開放以來,古老的集鎮煥發出新的生機,到處充滿政通人和、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
7、歷史反復證明,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則政通人和、百業興旺。
8、本市政通人和,經濟繁榮。歡迎海內外實業家前來投資。
9、我希望政通人和,使大家能安安靜靜坐下來,想一點事,讀一點書,寫一點 文章 。
10、從大環境看,盛世修書,要河清人壽、海不揚波、政通人和,才能坐穩了書桌。
11、全縣政通人和,形成了求真務實、干事創業的良好社會氛圍。
12、于時政通人和,百廢俱舉,而廣東圖書館亦以其年六月告成。
13、他說,政通人和、民康物阜,就是百姓所向往的和諧社會。
14、我們仍能延續年會的精神,發揮團隊力量,政通人和,共同奪取更大的新勝利!
15、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杯具啊,發現自己以前背的課文都快還給老師。
16、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國政通人和。
17、既要防止權力過分集中,也要防止職責不清、政通人和,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各機構互相監督,運轉有序。
18、而今我國政通人和百業興旺。
19、據我所知,您可謂名不虛傳,政治理念深入人心,出現了政通人和的局面。
20、如今正值盛世,舉國上下政通人和,五湖四海安居樂業。
21、我們的國家政通人和,人民安居樂業。
22、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國政通人和。
23、而今我國政通人和百業興旺。
?24、既要防止權力過分集中,也要防止職責不清、政通人和,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各機構互相監督,運轉有序.
成語政通人和的意思及造句相關文章:
★ 政通人和如何成語接龍
★ 金科玉律成語意思及造句
★ 舉國上下成語意思及造句
★ 一語道破成語意思及造句
★ 成語鴻運當頭的意思和造句
★ 莫衷一是成語意思及造句
★ 鱗次櫛比成語意思及造句
★ 浩如煙海成語意思及造句
★ 成語全心全意的意思和造句
★ 等閑視之成語意思及造句
政通人和,明燭天南什么意思
意思如下:
政通人和釋義:政事通達,人心和順。形容國家穩定,人民安樂。成語出處:宋·范仲淹《岳陽樓記》:“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p>
明燭天南釋義:燭:照耀。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讀音míngzhútiānnán,漢語詞語,基本意思為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政通人和什么意思
意思是:政事通達,人心和順;形容國家穩定,人民安樂。
出自: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原文: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譯文: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職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各種荒廢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它原有的規模,把唐代名家和當代人的詩賦刻在它上面。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情。
擴展資料:
《岳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于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為重修岳陽樓而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通過寫岳陽樓的景色,以及陰雨和晴朗時帶給人的不同感受。
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達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愛民情懷。文章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起來寫。
從而將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縱議政治理想方面,擴大了文章的境界。全文記敘、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動靜相生,明暗相襯,文詞簡約,音節和諧,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對比,成為雜記中的創新。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政通人和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