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的帕累托改進
一方面,深入推進以風險調整后的資本充足率為核心的風險管理體系。科學實施巴塞爾協議Ⅲ等新一代資本規制和風險度量工具,同時關注資本管理在前瞻預判危機等方面的有限性,健全杠桿率等配套管理措施,優化資本配置與補充方案,進一步提升精細化管理對于資本節約、客戶篩選、風險定價的貢獻度。另一方面,防止資本套利帶來的指標“繁榮”。凈監管負擔的一價定律指出,銀行所承擔的凈監管負擔不同會導致其出現監管套利行為,即銀行將通過選擇不同的風險計量模型、銀行賬戶與交易賬戶模式、資產形式和資本結構來實現資本達標。在這種情況下,銀行資產的風險水平是否降低、風險承擔能力是否提高以及經營穩健性水平如何,無法僅依據資本指標作出真實判斷。
緩沖資本(Capital Buffer)是指實際資本充足率與監管最低資本要求之間的差值。緩沖資本過少會增加監管資本合規風險,而緩沖資本過多又將影響資本獲利。為此,在既定的最低資本充足率的監管要求下,優化緩沖資本是銀行集團提升風險資本管理效能的關鍵。差異化的資本監管指標能有效引導銀行及時合理地調整資本水平和風險偏好,有效調控最適緩沖資本水平。
構建包含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利率、資產價格等更加多元、對風險更加敏感的壓力情景指標體系,大幅提高壓力測試的頻率、擴大類型和機構業務覆蓋面,綜合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靜態與動態相結合的測試方法,將各類情景沖擊作用于資本充足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杠桿率、交易對手違約率等承壓指標,深入研究關鍵風險因素、資產劣變程度、撥備與資本充足性及其窗口期,將壓力測試結果與資本補充、資本分配、壓力資本緩沖要求、業務或分紅限制、風險偏好調整等有效掛鉤。
一方面,遵循“實質重于形式”原則,防止交叉性金融風險穿透管理“公地悲劇”,強化跨市場業務的資金來源與運用的縱向穿透監控,強化套利活動或風險實質的橫向穿透識別,健全統一的功能監管標準,探索交叉性金融風險的資本計量與管理方法。另一方面,嚴密監測宏觀經濟沖擊、系統性風險誘因。加強對全球經濟下行背景下銀行體系穩健性、流動性風險、傳染性風險的監測評估,適時啟動逆周期資本緩沖機制,強化對單體風險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預警監控,防御世界格局深刻變化下的外部風險沖擊,全方位筑牢系統性風險防控屏障。
風險控制點的標簽化與內嵌化、控制偵查作業的模型化與標準化、風控流程輸入與輸出的自動化、大數據與AI技術驅動的智能化應是變革創新的方向。應著力建設集風險政策制度、風險偏好與限額、合規底線與風控指標于一體的風險預警平臺,持續構建集團各級各類風險數據與風險視圖加總的多維透視平臺,升級優化針對不同場景、產品或客戶維度的全生命周期風險監控平臺,推進風險評估、資本充足水平預測和全面壓力測試等內部資本充足評估管理的一體化系統建設,探索基于神經網絡強化學習技術的風險定價決策支持系統等。通過構建風險管理的智慧大腦,讓“無感卻無處不在”的數字化風險管理活動融入各項業務領域、管理流程和環節,開創風險管理價值創造的新時代。
(本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供職單位意見)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