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交樓”之下:資金從哪兒來,壓力從哪兒解?
“保交樓”被視為經濟工作中的“頭等民生大事”,近兩個半月前,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提“保交樓”工作任務。頂層推動,多方跟進,鄭州、貴陽、武漢、長沙、紹興、寧波等各地也推出了相關舉措。
但是“保交樓”之所以棘手,關鍵問題不是缺決心,而是缺資金。層層推動到最后落地,還是得回答出:錢從哪兒來?才能讓爛尾樓得以蓋下去,才能讓購房者最終拿到產證,才能讓辦了按揭的貸款人不斷貸?
那么,“保交樓”的資金缺口規模有多少?這是一個很難完全準確測算的動態命題,只能從不同的角度估算。比如,有券商研報從房地產行業資不抵債的缺口測算,房企資不抵債大約為6500億,其中涉及“保交樓”缺口約3700億;也有標普全球評級從“保證開發商出險之后預售住宅能夠完工交付”來測算,全行業需要獲得7000億-8000億的資金。
如果就事論事,只盯著爛尾項目看,我覺得小部分項目是有盤活希望的(足值或接近足值項目),但大部分項目在資金問題上都會是個“死結”。原因在于:要回款?銷售停滯了沒有回款了;要銷售?項目都停止施工了;要施工?墊資的錢都付不上了,項目資金已經四處騰挪,沒了;要重組并購?接盤俠不可能來做虧本生意當活雷鋒啊,很多項目定價困難,更何況中間還有債權債務關系錯綜復雜,多角債務一大堆。
但是這件事情博弈之處又在于,就這樣擺爛下去,對所有相關利益方,無論是房企、購房者、貸款銀行(或涉開發貸、按揭、供應鏈融資、政信),乃至地方政府在內都是最不利的。注入資金盤活起來,反而各方損失都會變小,還能保下民生安寧、金融穩定。
于是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就變成,不能只盯著項目找錢,需要外部資金和力量注入,盤活起來;也不止尋求市場化的化解和消納,還可能需要地方政府組織協調,金融機構也需要在此時作為,以化解風險。
浙商證券此前曾有一篇研究提了一個可能的“破局之道”,根據項目資金缺口方向,可以考慮以下三種方案:
一是項目足值,那就尋求市場化化解;
二是項目雖然不足值,但潛在可回收按揭價值高于額外投入的,那就協調按揭銀行介入(或地方政府介入);
三是完全不足值的老大難項目,市場化也消化不掉,地方政府財力其實也有限,那就看看是否可以由當地政府出面組織協調,比如把足值的好項目和不足值的打打包,金融機構出資化解風險,最終超額虧損的,地方政府也承擔一部分。
其實從大的生態循環而言,過去二十幾年房企大發展時利于誰,現在誰就來救救局啊。比如金融機構賺了不少利潤,但也承擔起了社會責任,就挺好,對吧。
錢從哪兒來呢?據“愉見財經”觀察,目前為止,有這么一些動向。
第一,有政策性銀行專項借款,支持已售、逾期、難交付住宅項目建設交付。
專項借款的初期規模就達2000億元,9月22日,國家開發銀行已向遼寧省沈陽市支付全國首筆“保交樓”專項借款,支持遼寧“保交樓”項目。
再追問一句,這個貸款不是送的,誰來承接以及怎么還呢?從沈陽這筆“保交樓”專項借款來看,據“券商中國”援引廣東省城規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分析,承接主體是沈陽市地方國企或城投平臺,這筆錢納入地方債務統借統還,要確保這筆專項借款能夠安全退出,并獲得一定的收益。
所以這種情況下,專項借款進入的項目應該是資金能夠平衡的優質項目。
第二,從鄭州“保交樓”的“大干30天”行動樣本來看,一些項目用的是申請專項借款+商業銀行配比貸款+政府介入的方法。
在大力爭取國家政策性銀行專項借款方面,9月份,第一批專項借款50億元已下達鄭州。在協調商業銀行貸款方面,據界面新聞報道,在有些項目案例中,商業銀行需要按照一定的配比提供貸款,比如1:2的比例(即專項借款配1,商業銀行配2)。
但話分兩頭 說,銀行不止有社會責任,人家也是商業機構,因此銀行方面也會擇優質項目而入,比如真到了放款環節,也是需要開發商提供抵押物的。
據我們了解,不少銀行也都對“保交樓”有授信政策安排。另據財新最新報道也提及,已有幾家國有大行傳達通知,加大對房地產融資的支持力度,每家行年內要增加千億融資“輸血”房地產。當然,這里支持的覆蓋面很廣,放開發貸、 加大居民個人按揭投放、或是投地產債都算。這里頭風險最低的應該是按揭,估計銀行們下一步又會大力推按揭了,按揭利率看來又要降了。
不過再怎么說,總也有一部分安排,是用于“保交樓”的。地方政府勢必也會協調銀行來共同推進的。
在河南樣本中,中原銀行就提供“保交樓”專項貸款授信額度50.1億元,撥付平臺公司32.6億元,推動鄭州銀行專項借款配資已過會審批56.92億元,投放18.42億元。
此外,銀行業的動作不止于對“保交樓”方面的授信安排。比如近期市場頗為關注的,建行宣布設立300億“住房租賃基金”。雖說基金定位是推動改造租賃住房,增加市場化長租房和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但投向是收購房企存量資產來進行改造。
第三,是各地組織的類似于“地方穩保基金”的運作。比如在鄭州“保交樓”措施中,當地的AMC河南資產和鄭州地產宣布聯合設立鄭州市地產紓困基金,規模為100億,紓困項目限定為未來銷售收入能夠覆蓋項目投資的存量房地產項目,明確了紓困項目的四種開發模式,即棚改統貸統還、收并購、破產重組和保租房模式。
這里額外補充,AMC也是“保交樓”行動中的重要力量和盤活資金來源。不止地方AMC,全國性的AMC,包括中國華融、中國長城資產、中國信達等,也與房企進行戰略合作對接紓困項目并進行出資,化解方法包括存量債務重組、續建資金補足、引入品牌代建、項目封閉運作等。
第四,冤有頭債有主的,房企也得再想辦法擠出錢來。比如在鄭州樣本中,當地就對房企提出了“砸鍋賣鐵保交樓”的瘦身自救要求,房企得趕緊通過處置未開發土地、在建項目和資產、公司股權等方式,斷臂也要籌出錢來。
數據顯示,鄭州房地產開發企業通過瘦身自籌資金125億元,涉及78個項目。
另外也不能都等企業主動瘦身,鄭州專項行動中,還包括公安司法系統介入。據悉,專項行動的30天內,鄭州公安系統圍繞非法集資、偷逃稅款、挪用資金、騙貸等常見涉房領域犯罪開展調查取證,共約談147家停工項目企業562家次,累計受理房地產領域違法犯罪案件50起,立案偵辦31起,采取強制措施37人,限制出境人數250人,促成資金回攏85.06億元;法院系統構建“一樓盤一法官”工作模式,主動對接各級專班,共解封相關項目37個,土地21宗,解封資金8.62億元。
此外,在武漢、長沙、東莞等地,此前就出臺了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管新規,對商品房預售資金加強監督管理,確保預售資金用于商品房項目工程建設,所謂扎緊“籬笆墻”。
總的來說,“保交樓”依 然會是接下去的重點工作,目前無論是住建部、央行、銀保監,政策都清晰有力,各地政府也推出舉措,包括“一樓一策”、“一對一”幫扶,商業銀行積極配合,房企也籌措資金積極復工。
但依然需要面對的問題是,現有的各項舉措,專項借款也好、專項基金也好、外部注資也好,多半是針對項目情況尚可、只是出現流動性困境的,對于那些嚴重資不抵債,情況不樂觀的項目,還是很難有市場化機制解決問題。此外,國有房企或許尚能解圍,但民營房企或仍面臨較大不確定性。
通盤來看,真正解決問題,還是需要房地產行業恢復元氣,正常發展。市場雖不能火熱到炒房,但也不能冷清到躺平,總是兩極分化。所以近期重振樓市的政策也比較密集,除了多地放開限購,還有居民換購住房可享個稅退稅優惠,還有云南普洱、河南洛陽、廣西防城港、陜西漢中等多個城市啟動“商轉公”,減輕購房者的還貸壓力。此外,銀行的按揭貸款勢必也會LPR減點得更實惠,放款流程更通暢的。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