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銀行綠貸業務哪家強?超千億俱樂部成員擴至16家 “宇宙行”突破3萬億大關上海中信銀行興業銀行北京銀行建設銀行
上市銀行最新的綠色金融發展情況隨著半年報的披露浮出水面。經財聯社梳理,整體來看,A股銀行6月末綠色信貸余額較年初均實現明顯的增長,其中多家銀行更是近乎翻倍。與此同時,綠色金融產品亦不斷創新。
中國銀行業協會最新發布的《2022年度中國銀行業發展報告》亦顯示,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19.55萬億元,同比增長40.4%,高于各項貸款增速29.6個百分點。
業內專家指出,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我國銀行業綠色金融發展明顯提速,綠色金融業務亦不斷創新。未來,在綠色金融方面,基于優勢領域的競爭或將加劇。而在發展綠色金融的同時,金融機構也要注意關注貸后管理,確保資金流向綠色領域。
財聯社不完全統計發現,有34家A股上市銀行在中報中披露了6月末的綠色貸款余額,從余額來看,突破千億元的銀行數量明顯增多。其中,16家上市銀行6月末綠色貸款余額超過1000億元。
六大行6月末綠色貸款余額均超過4000億元,合計突破11萬億元,成為綠色貸款的主力。其中,郵儲銀行相對最低,為4336.71億元;交通銀行緊隨其后,為5741億元。其他四大行中,相較于年初,農業銀行、建設銀行新進入2萬億元俱樂部,6月末貸款余額增至2.37萬億元、2.41萬億元;工商銀行則一騎絕塵,綠色貸款余額相較于年初突破3萬億元,達到3.5萬億元。
股份制銀行中,浦發銀行、華夏銀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浙商銀行、中信銀行8家銀行6月末綠色貸款余額超過1000億元。其中,興業銀行最高,超過5000億元,趕超郵儲銀行逼近交通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則在3000億元左右。
城商行中,江蘇銀行、南京銀行也是千億元陣營中成員。江蘇銀行高居首位,6月末綠色信貸余額1999億元,逼近2000億元。南京銀行新進千億元俱樂部,報告期末綠色金融貸款余額1218.37億。
從上市銀行6月末綠色貸款余額較年初情況來看,披露數據的上市銀行普遍實現較大幅度增長。
單就六大行來看,除郵儲銀行較年初增長未超過20%外,其他銀行增幅均在20%以上,工商銀行更是高增超過41%。工行副行長王景武在中期業績會上介紹,上半年工行持續加大綠色產業投融資。綠色貸款方面,截至6月末,工商銀行綠色貸款余額近3.5萬億元,總量與增量均居國內同業首位。綠色債券方面,主承銷綠色債券267.3億元,同比增長23%。
總體來看,34家上市銀行中25家6月末綠色貸款余額較年初增長超過20%,占比超過7成。股份行、城商行中部分銀行增速尤為快。北京銀行、上海銀行增幅均超過95%,江蘇銀行、蘭州銀行等增速均超過50%。
談及綠色金融,農行管理層在業績會上表示,除綠色金融的增速遠高于總資產的增速,該行綠色信貸成本大幅下降,上半年新發放的綠色信貸利率是3.78%,較上年下降42個BP,降幅大于LPR降幅。6月當月新發放貸款利率進一步下降。
“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我國銀行業綠色金融發展明顯提速。其中,銀行業綠色信貸投放保持高速增長。”興業研究首席綠色金融分析師錢立華表示,21家主要銀行引領中國綠色信貸的發展,其中國有大行綠色信貸余額占比高,股份行綠色信貸增速快。
另外,雙碳目標下銀行綠色金融業務創新不斷。 與“碳”掛鉤的創新信貸產品快速涌現,碳金融產品與服務向碳普惠延伸,銀行藍色金融服務與產品創新開始起步。一家農商行半年報顯示,該行結合實際,創新綠色金融產品,推出“綠能貸”系列產品等。
中財綠指首席顧問施懿宸對財聯社表示,“雙碳”目標的提出進一步深化了綠色金融發展的主線。無論是人民銀行提出的綠色金融“三大功能”“五大支柱”,還是銀保監會出臺《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提出從戰略層面推進綠色金融的要求,均在引領、帶動金融機構加快高質量發展綠色金融,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當前我國落實‘雙碳’目標的整體行動尚處于初期,多項支持政策仍在陸續出臺,綠色產業發展與高碳行業轉型所帶動的經濟發展的紅利仍在逐步壯大中,從產業深化發展的角度來看,未來綠色金融規模持續擴大是必然趨勢,是與我國產業提質增效相適應的金融供給能力的持續提升。”施懿宸補充道。
從另一方面看,施懿宸認為,綠色金融的涉及領域也將更將多元,當前綠色金融主要投向清潔能源、節能改造等綠色產業領域,隨著越來越多的銀行發展綠色金融,未來基于優勢領域的競爭或將加劇,銀行需要在更多領域投放綠色信貸,也將通過金融對資源的配置引導作用進一步推動更多綠色產業的發展。
不過相關風險也需注意。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談及綠色金融曾表示,金融機構要有效的提高綠色金融管理水平,提高運行效率,設計相關配套的組織體系和管理機制,通過科技手段對各類綠色金融業務進行識別、跟蹤、貼標、監測,來評估綠色金融工具的實際實施效果,千萬注意不要過度的發展綠色金融造成潛在金融風險。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