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穆長春: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可以降低經濟活動的履約成本,推動數字經濟的深化發展北京安全數字人民幣長春
9月2日消息 今日,2022中國國際金融年度論壇在北京召開,本屆論壇以“開放融合 綠色未來”為主題,共同探索中國金融業開放融合發展的新路徑,描繪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藍圖。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出席論壇并發表主題演講。
穆長春表示,智能合約的有效實現需要滿足一致性、可觀測性、可驗證性、隱私性和自強制性的特征。通過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太坊利用區塊鏈去中介化、不可篡改的特性,實現了智能合約的運行,智能合約也與區塊鏈在某種程度上被綁定在了一起。但以太坊的智能合約也僅在加密資產、NFT和游戲等少數的領域應用,并沒有發揮對于實體經濟的促進作用和支持作用。由于缺乏可擴展的應用生態,以及虛擬貨幣的投資屬性,也導致它的應用受到了局限。
實際上,智能合約的概念的出現遠早于區塊鏈,智能合約的運行條件也并非只有區塊鏈才能夠提供滿足的條件。智能合約在支撐數字經濟降本增效、促進服務創新發展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隨著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智能合約的技術優越性條件已不再是障礙。智能合約能否得到廣泛應用,更多的取決于能夠建立起可信的、開放的生態體系。”穆長春說道。
穆長春指出,在數字人民幣的頂層設計里面,通過加載不影響貨幣功能的智能合約,實現了數字人民幣的可編程性,使得數字人民幣在確保安全和合規的前提之下,可以根據交易各方商定的條件和規則進行自動的支付交易。
作為數字形式的法定貨幣,數字人民幣在建立支撐智能合約應用的生態方面具有信任優勢、互通優勢和后發優勢。
數字人民幣是人民銀行為公眾提供的公共產品,是人民銀行組織建設的金融基礎設施,可以基于數字人民幣建立公平、互信的交易環境,支撐智能合約的可信執行。
在數字人民幣的頂層設計之下,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既要滿足智能合約本身一致性、可觀測性、可驗證性、隱私性、自強制性的特征,也要發揮數字人民幣體系的業務和技術優勢,更好的來支撐數字經濟的發展。所以對于數字人民幣的智能合約的生態,要按照堅持中心化管理和雙層運營架構,保證合約模板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一致性,同時也要堅持開放和開源,并且要持續進行基礎設施升級,防范金融風險等四個方向和原則來進行建設。
穆長春表示,目前,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的應用場景比較廣泛,可以降低經濟活動的履約成本,優化營商環境,推動數字經濟的深化發展。數字人民幣的智能合約已經在證書補貼、零售營銷、預付資金管理等領域成功應用,并隨著底層平臺和相關制度安排的逐步完善,也會在更大的范圍內加速落地。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