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證券楊冰:我國居民財富結構不合理,現金和存款占比偏高,資管行業仍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債券北京基金存款理財
9月2日消息 今日,2022中國國際金融年度論壇在北京召開,本屆論壇以“開放融合 綠色未來”為主題,共同探索中國金融業開放融合發展的新路徑,描繪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藍圖。中信證券執行委員會委員楊冰出席論壇并發表演講。
楊冰指出,我國已經積累了龐大的居民財富,從總量來看,居全球第二位,但是結構不盡合理。據測算,現金和存款在2021年底占居民金融資產約53%,仍然偏高。而資管產品中貨幣和短期類和短期債券類產品,占比依然很高。當前貨幣類產品的收益率已經低于長期通脹水平,低利率環境或將對理財投資回報構成持續挑戰。
與此同時,我國養老儲蓄缺口巨大,根據財政部2021年公布的數據,我國基本養老缺口已經超過七千億元。楊冰認為,通過專業服務以時間換空間,促進居民資金跨期配置,并實現長期保值增值,具有很強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也是發展普惠金融、提升人民幸福感的其中之意。
另一方面,我國實體經濟轉型需要大量跨周期直接融資資金。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的傳統驅動力有所減弱,短期內還面臨海外貨幣政策緊縮、后疫情時代高通脹等多重壓力,國內經濟需要實現新舊動能的切換和發展模式的轉變,支持科技創新,踐行雙碳戰略,推動經濟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也是具有廣泛共識。
在楊冰看來,科創行業發展的特點是輕資產、周期長、波動大,從全球來看,都非常依賴長期直接融資資金的支持。一端是龐大的居民財富總量和保值增值的焦慮,另一端是經濟發展轉型中嗷嗷待哺的長期資金需求。如何以客戶為中心,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將居民財富的活水源源不斷地引向實體經濟發展的領域,是我國金融體系特別是資管行業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
楊冰認為,實體經濟發展、資本市場成熟和資管行業的壯大互為因果,相互依賴,資管行業可以發揮資源整合和優化配置的功能,將居民分散的短期的資金轉化為資本市場穩定的長期的資金,通過在兩代人之間的跨期配置,一方面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促進產業變革。另一方面,也給投資者帶來長期穩定的回報,形成良性循環。
楊冰指出,中國資管行業已經發展了20多年,仍處在發展的初期階段,服務國民財富跨期配置之路充滿挑戰。
第一,資金期限短,客戶獲得感弱。
根據基金業協會調研,持有單只公募基金時間在一年以內的投資者數量占比為44%,投資資金短期化特征明顯,是老百姓沒有長期資金嗎?顯然不是。我國有巨大的養老投資需求,同時還有高凈值人群長期財富管理需求,事實上很多投資者贖回資管產品的資金也不是拿去消費,而只是在不同理財產品之間頻繁地切換。
造成資金期限短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居民理財教育不到位,不具有專業能力的投資者容易受到市場情緒影響,產生羊群效應,容易追漲殺跌。過去十年,中國偏股型公募基金的年化收益率有13%,但是基金投資者實現正收益的比例只有一半左右,遠低于基金收益。頻繁的交易,嚴重降低了投資收益。同時,也大大影響了客戶的獲得感。二是中等風險收益特征的絕對收益產品供給不足,我國資管產品總量不小,但存在結構性失衡,低風險的貨幣產品和高風險的股票產品供給充沛,而中等風險、中等收益的絕對收益產品供給不足,這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居民資產配置呈現兩極化特征,抑制了長期資金對資管產品的需求。
第二,策略產品同質化,另類投資不足。
近年來,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成效顯著,投資品種不斷豐富,但資管機構投資覆蓋相對仍顯狹窄,主要集中在存款、債券、二級市場股票等少數高流動性資產,產品線同質化較強。海外大型資管機構產品線相對豐富,不僅投資視野覆蓋全球,另類投資的占比也逐年提升。根據波士頓咨詢的測算,2021年包括對沖基金、私募股權、房地產與基礎設施、大宗商品在內的另類投資占全球資管機構AUM的比例已經達到了17%,未來五年可能接近20%。而中國資管機構這一比例還很低,更重要的是,另類資產市場有效性相對較弱,超額回報仍然豐厚。波士頓咨詢預計,2026年,另類資產投資為全球資管機構貢獻的收入占比將超過50%。
第三,科技投入不足,全球來看,頭部資管機構均把數字化、智能化作為核心戰略,很多頭部金融機構科技投入占當年營業收入比重在10%以上,我國資管機構未來走向國際化勢必將面臨更為激烈的數據科技競爭。
楊冰認為,站在新的起點上,如何解決好長期資金、產品供給、科技投入三方面問題,是未來一個時期決定資管行業發展和競爭力提升的關鍵。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