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論壇暨《金融場景生態建設行業發展白皮書2.0》賦能實體經濟中國銀行
8月29日,“推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主題論壇暨《金融場景生態建設行業發展白皮書2.0》發布會”在京舉行。活動圍繞“推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議題,通過開展主題論壇,同時發布中國銀行《金融場景生態建設行業發展白皮書2.0》(以下簡稱“《白皮書2.0》”),展現銀行業回歸金融本源,推動服務重心下沉,推動跨界融合,深入構建新時代數字金融發展新格局,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場景建設工作實踐,在推進經濟和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守正創新、行穩致遠。
中國銀行行長劉金在致辭中指出,“十四五”時期,我國數字經濟正在轉向深化應用、規范發展、普惠共享的新階段。新的時代要求下,金融行業積極創新、主動求變。作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中國銀行勇立潮頭、奮楫爭先,在數字化浪潮中積極推進“場景+金融”服務創新,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和人民群眾需要,加快自身數字化轉型和賦能產業數字化升級。他表示,希望借助《白皮書2.0》的發布,加強社會各界溝通合作,持續關注和深耕金融場景生態建設,攜手推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
“推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主題論壇”環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持人周運同與會嘉賓圍繞金融場景建設新興業態模式與核心要義、對落實國家戰略和踐行惠及民生所發揮的作用,以及中國銀行金融場景建設探索實踐過程中的得失成敗等話題展開深度討論。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劉世錦圍繞激發中國經濟的結構性潛能,提出“1+3+2”結構性潛能框架。“1”是指都市圈城市群結構發展,“3”是要補上基礎產業效率不高、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大、基礎研發水平不高這三項短板,同時發揮“兩翼”新動能,即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以使中國經濟可以保持中速高質量發展,在這方面,金融則扮演一個重要角色,其核心是如何為實體經濟提供更有效率的服務。
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黨組成員、總工程師朱宏任指出,數字化轉型可以使企業在新發展中提高效率,從而形成一種新的增長模式,企業可以更精準、更有效地使用配置生產要素,推動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綠色”是高質量發展底色,綜合考慮把資源、能源、物耗進行合理配置,以使得可循環的生產方式貫穿始終。
中國銀行副行長林景臻談到,在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銀行將綠色金融、科技金融等八大金融作為重要發展方向來持續加大賦能,并且與數字化轉型有機結合,努力培育綠色發展消費理念,帶動消費增長,助力綠色高質量發展。例如,中行對新能源汽車及其完整產業鏈,一直保持前瞻研究和分析,對新能源汽車銷售和居民購車提供有利的信貸支持,這方面正成為中國銀行信貸業務的有利增長極。
華夏傳媒CEO水皮提到,現在很多人沒有注意到中國的產業鏈優勢是具有全球性影響的。我們的確在有些行業有“卡脖子”環節,但中國龐大的制造業能力和完整的產業鏈自我循環能力,對世界經濟影響更大。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形成的產業優勢、制造業優勢非常明顯。如果再有數字化賦能,就有可能完成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邁進。而完成這一跨越,中國制造業的優勢將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可以比擬。
攜程集團副總裁王懿表示,旅游業這幾年非常不容易。促進旅游業加快發展,數字化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可以理解為基礎設施平臺的信息化建設。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發展,通過互聯網金融科技手段,做大數據分析、數字基礎分析,從而探索場景生態和金融的友好結合。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