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碳”變局中開新局 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安全鎖定
削峰發展模式,而非“碳沖鋒”模式,旨在盡量壓低峰位,為實現碳中和創造更好條件。
我國推進“雙碳”,將完成碳排放強度全球最大降幅,用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從碳排放峰值實現碳中和。實現“雙碳”目標的緊迫性和艱巨性,要求我們必須統籌近與遠、把握時度效,切實把短期和中長期的時序關系統一于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打好這場持久戰,既要堅定戰略定力,又要講究戰略戰術,以長遠規劃引領階段性任務,以戰術目標的實現支撐戰略目標的達成。
一方面,求真務實,把握規律,注重實效。馬拉松不能跑成百米賽,不能以短期思維看待中長期目標任務。比如,實現“雙碳”目標,要求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需從目前的不足16%提升到2060年的80%以上。問題的核心是化石能源如何平穩退出,保證退出時不造成過大的經濟損失。若急功近利,搞短期行為,只會事與愿違。要在近40年的進程中細化出階段目標,持續用力。按照中央部署,“十四五”“十五五”時期,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分別提升至20%左右、25%左右;到2060年,全面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和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80%以上。再比如,一些關鍵技術也需要設定窗口期,明確技術的發展方向,有的放矢地開展攻關。有了“時間表”和“路線圖”,只要保持戰略耐心,把握節奏,通過以時間換空間,終歸能將大挑戰變成小問題,實現預期目標。
另一方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足當前,把該干的事、能干的事干好。實現碳達峰,“十四五”時期是關鍵。各方面應全力做好謀篇布局、夯基壘臺的工作,為迎接拐點、開創新局做好準備。按照中央部署,扎實開展“碳達峰十大行動”,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須迎難而上,奮力攻堅,為實現削峰發展作出應有貢獻。同時,積極主動適應碳中和長期愿景對經濟社會帶來的全方位、深層次變革和影響。從長計議、科學謀劃,加快轉方式、調結構,嚴防高碳路徑鎖定,推進高質量綠色發展。
我國推進“雙碳”,沒有現成的模板和經驗可以套用,只有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拿出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勁頭,在邊干邊學、開拓創新中走向未來。加強理論與實踐互動,逐步總結經驗教訓,找到規律,完善做法,在動態調整中不斷擴大戰果。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棒接著一棒干。“關鍵少數”尤其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價值觀,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懷,接續奮斗推進“雙碳”,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開辟出一條新路來。
如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兩手發力,推動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更好結合,建立健全“雙碳”工作激勵約束機制。
實現“雙碳”目標既需要進行頂層設計、戰略引領,又需要上下聯動、多方協作,更需要建立科學完善的治理體系,構建完善的管理體制、市場機制、政策支持、創新環境、社會氛圍,推動全國實現共同目標。
首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引導各類資源、要素向綠色低碳發展集聚,用好碳交易、綠色金融等市場機制,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綠色低碳轉型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自2021年7月啟動以來,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逾2000家,覆蓋企業的碳排放量逾40億噸,是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總體上看,碳市場運行健康有序,交易價格穩中有升,促進企業減排溫室氣體和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的作用初步顯現。
碳市場是將減排責任壓實到企業的一項制度安排。盡管納入到碳市場的重點排放企業增加了碳排放的政策約束和減排成本,但碳市場也通過交易機制提供更靈活的工具,幫助企業以更低成本履約。可以說,碳市場給企業帶來的不僅是約束,更有激勵。按照中央部署,將進一步推進碳排放權交易、用能權交易等建設,發揮好市場機制作用。
其次,切實發揮政府作用,加快建章立制,做好預期引導和基礎工作,有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要加快建立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制度體系和政策體系,打好包括法律、規劃、規則、標準、宣教在內的組合拳,強化統籌協調和督察考核,做好任務分解與落實情況的督察考核。
注意發揮好經濟政策的“杠桿”作用。比如,在落實環境保護、節能節水、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船稅收優惠時,通過稅收調節抑制不合理需求,研究以碳稅方式約束高排放行為。以及政府加大綠色低碳產品采購力度,鼓勵地方開展綠色智能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促進綠色低碳消費等。
與此同時,要深化能源和相關領域改革,敢于打破利益藩籬,大力破除制約綠色低碳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完善電價和電力調度交易機制,推進電力市場化交易,不斷完善符合新型電力系統運行的配套機制和市場模式。
再次,政府和市場各有分工、各有擅長,要協調配合、協同發力,通過“兩手并用”發揮出最大效能。
十幾年前,我國以可再生能源促進法為依據,推動光伏發電、風力發電、儲能技術、電動汽車等產業的迭代進步,現已收到顯著成效。以光伏發電為例,10年前尚需對上網電價提供高額補貼,現在已經可以競爭平價上網。實踐表明,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原則,有關方面積極助力新興產業發展卓有成效,但財政補貼須把握好時度效,企業發展終歸要靠自身的造血機能。
根據國內外主流機構的測算,“碳達峰、碳中和”需要的資金投入規模介于150萬億元至300萬億元之間,相當于年均投資3.75萬億元至7.5萬億元。滿足巨量資金需求,必須進行市場運作,發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應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引導作用,積極發展綠色金融,構建與碳達峰、碳中和相適應的投融資體系。
實現“雙碳”目標有賴于創新驅動,技術進步能夠有效降低綠色溢價,穩中有進促轉型。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綠色低碳技術整體仍處于“跟跑”狀態,綠色低碳重大戰略技術儲備不足。我們必須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構建新型舉國體制,強化科技和制度創新,加快綠色低碳科技革命,提前布局低碳零碳負碳重大關鍵技術,把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