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網銀行行長江海:練就“微雕”功力存款安全新網銀行網銀額度
就業、創業是新市民在城市扎根過程的主旋律。202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十四五”時期,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5%……大量新市民人口涌入城市,新市民在就業、創業方面金融服務的需求將越加強烈。
如何讓新市民真正“進得來”“留得住”?銀行如何創新支持新市民就業、創業?近日,新網銀行行長江海接受了《中國銀行保險報》專訪,分享了他的觀點。
江海表示,新市民的金融服務需求呈現“小額、高頻、短融”等典型特征,對于銀行而言,就像是“在針尖上跳舞”,極其考驗銀行的“微雕”功力。
《中國銀行保險報》:當前,銀行業機構在滿足“新市民”就業創業的金融需求方面,存在哪些不足?這為銀行帶來哪些挑戰?
江海:今年3月,銀保監會、人民銀行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系統部署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務的工作,具有很強的及時性與必要性,其中特別提到了兩個關鍵詞——可得性與便利性。
從風險識別的角度,過去對新市民的金融服務,既存在著普惠金融常見的痛點問題,比如風險識別難、缺乏抵押品、工作不夠穩定等,同時疫情反復波動也帶來不少新挑戰,不少新市民面臨著“過去無積蓄”“當期無收入”“活動受限制”等難題。
從信貸特征的角度,基于信貸大數據顯示,新市民的金融服務需求呈現“小額、高頻、短融”等典型特征,平均每筆貸款額度可能只有幾千塊錢,這對于一些作業成本較高的金融機構來說,可能會帶來成本挑戰。
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在傳統小額信貸模式下,新市民從準備申請資料、線下排隊、審批材料、貸款下發,這一套流程會產生較長的等待時間,導致客戶體驗不佳。
總之,要滿足新市民小額碎片化的借貸需求,對于銀行而言,就像是“在針尖上跳舞”,極其考驗“微雕”功力,也就是日常的精細化運營能力。
《中國銀行保險報》:結合金融機構現有的產品和服務能力,在供給側,如何進行針對性的產品和服務創新,加強對新市民創業就業的金融支持?
江海:據統計,今年已有1798家銀行保險機構提供共計2.88萬個金融產品的服務覆蓋新市民群體,這充分說明一點,各方注重挖掘新市民客群需求,因為這是一片廣闊的金融藍海。
當然,在如此海量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中,要做到有特色、有回頭客、長期可持續,其實并不容易,很考驗金融機構在產品端的創新與服務能力。尤其是要滿足新市民就業、創業客群的金融需求,尤為考驗“敏捷、精準、可持續”這三項能力。
“敏捷”就是要快,以新市民就業紓困來說,要解他們的燃眉之急,不能慢吞吞地按部就班來做;“精準”就是要準確發現細分客群的需求;“可持續”就是要讓新市民成為回頭客,讓服務細水長流。
舉個例子,如何精準判斷新市民的金融需求特點?今年春天,新網銀行信貸大數據發現,在涉疫城市的大數據中,借款筆數和金額總量均呈上升趨勢,同時呈現上升趨勢的還有沉默客戶用款比例、首貸客戶比例、首貸客戶當日提用率等指標,這反映出新市民在工作生活方面存在一定困難。
建筑業是新市民重要的就業方向。基于這個大數據指標,我們迅速調整了信貸投放方向,將新增信貸額度的大部分,投放到涉疫城市中受疫情影響最直接的人群及行業,解決新市民群體復工復產和生活紓困的資金需求,為大量新市民解了燃眉之急。
《中國銀行保險報》:在金融服務新市民就業創新方面,存在一系列痛點、難點,如何發揮金融科技的力量,運用數字技術提升金融服務能力?
江海:從實踐來看,要做好這項工作,需要回歸到“數字原生”這個基點,在服務創新、產品創新、合作模式、人才培養等多個維度上做好工作。
首先,銀行要提升線上化服務能力,采取全線上的非接觸式服務模式,打破金融服務的地域和時間限制,用戶只需要手機就可以在線辦理相關業務。
其次,在后臺打造實時數字風控平臺,前臺推出數字普惠產品矩陣,展開“零售信貸+小微企業貸款”雙重業務布局,對新市民群體的市場變化、信貸需求,通過大數據來實時發現,通過產品升級來實時應對。
再次,考慮到新市民就業創業金融服務仍然存在很多“空白區”,銀行要主動走出去,與產業鏈企業進行合作,支持新市民就業創業。目前,新網銀行已經與某農貿市場進行合作,為市場商戶提供統一線上化結算等增值金融服務,也為商戶的商業數據創造金融價值打下了基礎。
最后,人才是關鍵要素。以新網銀行為例,目前新網銀行七成員工是IT工程師、數據科學家等專業化人才,下一步還會繼續加大人才吸引和培養力度,銀行發展最缺的是既懂數字科技又懂金融的復合型人才。
總之,要深度關注那些還未被數字普惠金融覆蓋到的實體經濟“神經末梢”群體,持續探索和完善新市民長尾客群的服務機制。
《中國銀行保險報》:新市民的金融需求整體上具有額度小、頻度高、資信弱等特點,這就要求相關風險的管控要更加細致。對此,銀行應當如何優化風控模式,提升自身的“敢貸、愿貸、會貸”能力?
江海:解決金融問題的鑰匙往往在金融之外,智能風控與數字技術是鍛造這把鑰匙的核心要義。
新市民的金融服務需求呈現“小額、高頻、短融”的特征,自身又往往缺乏抵押物和穩定存款,要破解“作業成本高、風險識別難”的行業難題,必須依靠金融科技,唯有通過數字技術,才能讓這件事成為邏輯可行、技術可行和經濟可行。從我們的自身實踐來看,首先要筑好自家籬笆,強化金融反欺詐的識別能力。
隨著新市民金融服務的火爆,職業欺詐團體也試圖渾水摸魚,為此,需要通過名單管理、特征管理、行為模式等多種手段,依靠專業反欺詐團隊和數字風控相結合的手段,保障借貸的安全性。
要高度重視創新技術的應用,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從而有效解決“征信白戶”的風險識別問題,目前,新網銀行就已累計提交了400多項技術專利申請,有100多項專利已經獲批。
此外,要讓商業銀行“敢貸、愿貸、會貸”,政策的支持必不可少。比如需要地方政府、行業組織及相關企業的數據進行開放,讓銀行獲得更多維度、更有實效性的信用數據。
眾人拾柴火焰高,面對新市民群體這個金融藍海,銀行自身需要保持開放心態,不斷做大市場蛋糕,實現多方合作共贏,最終提高新市民的幸福指數,助力國家經濟發展。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