繃緊信貸風險防范這根弦安全貸款
金融機構在讓利實體經濟的同時,不能忽視對風險的防控。必須清醒認識到,沒有穩妥的風險管理,讓利實體經濟、實現利潤增長都將無從談起。要注重信貸投放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進一步優化信貸投放結構,推動金融服務與實體經濟實現良性循環。
防風險是金融工作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我國致力于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當前,經濟正處于回穩的關鍵節點,鞏固經濟恢復發展基礎,需要進一步提振有效需求。人民銀行近日召開部分金融機構貨幣信貸形勢分析座談會時提到,今年以來,各主要金融機構主動擔當作為,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有力支持了二季度經濟實現正增長。同時,會議明確要求主要金融機構特別是國有大型銀行保持貸款總量增長的穩定性,要增加對實體經濟貸款投放。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銀行業金融機構近年來在發展中面臨不小挑戰。一方面,要對實體經濟持續讓利;另一方面,部分銀行作為上市公司要力爭實現凈利潤持續增長,以回饋股東。此外,還要妥善應對可能出現的資產質量下滑、不良貸款率攀升等風險。多方面因素疊加讓不少銀行感到任務重、壓力大。不過,金融機構在讓利實體經濟的同時,不能忽視對風險的防控。必須清醒認識到,沒有穩妥的風險管理,讓利實體經濟、實現利潤增長都將無從談起,甚至可能出現經營困難。金融機構要在讓利實體經濟和做好自身風險管理之間尋找最佳平衡點。讓利實體經濟要盡力而為,也要量力而行,更要以做好自身風險管理為前提。
當前要加大信貸投放,也要防控風險。要注重信貸投放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提高資金投放精準度,切實將金融資源投向有利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領域,避免無效信貸投放;要處理好眼前和長遠的關系,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信貸投放進行合理約束,將“好鋼用在刀刃上”,避免金融資源浪費,避免過度追求短期效益,導致一些長期債務風險的上升。
加強對信貸投放的風險管理,難度最大的是對貸后資金流向的監管。一直以來,信貸資金被挪用的現象時有發生,監管部門在今年專門出臺文件,要求金融機構做實貸款“三查”,即貸前調查、貸時審查和貸后檢查,同時強化內控合規管理,嚴禁虛構貸款用途套利的行為,防止信貸資金變相流入資本市場和政府融資平臺等領域。對此,金融機構要提高認識,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提高監測能力,掌握資金動向;監管部門也要緊盯信貸資金流向,確保相關業務合法合規。
加大信貸投放力度的同時,還要進一步優化信貸投放結構。優化信貸結構也是防風險的重要舉措,從某種意義上說,其發揮的作用甚至比補充資本金、提高資本充足率更為關鍵。也就是說,推動金融服務與實體經濟實現良性循環,才是防范風險的根本之策。加大信貸投放力度要聚焦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圍繞國家戰略和關鍵重點行業,以及對整個國民經濟、民生消費具有基礎作用的市場主體,提高服務質效。
加大信貸投放力度,絕不是搞大水漫灌,也不能透支未來,各方都要時刻繃緊安全這根弦。銀行業金融機構需未雨綢繆,通過做實資產質量分類、多渠道補充資本金、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力度、大幅計提撥備等手段,多措并舉備足抵御風險的“彈藥”,提升抵御風險能力。要在審慎的前提下,提升信貸投放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進一步助力經濟大盤企穩向好。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