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投資“數字藏品”要有底線上海安全
繼元宇宙之后,數字藏品這個曾經不被人們所熟知的領域,一時間成為當下最為熱門的選項。
數字藏品作為非同質化代幣(NFT)的一種形式,遇上藝術品,一張圖片、一首歌、一段視頻,甚至一個頭像都可以變成“一串代碼”,其估價可能倍數暴漲,一份數字藏品被炒上天價的現象也時有出現,突破了現實世界的認知。
目前,數字藏品大致有兩個派別:一派是入局者,這類人看中了數字化發展前景,數字藏品作為新興產業,在未來具有唯一的不可替代性,且加密又安全,保障可靠,但是不確定的是監管的態度,以及未來是否可以順利地投入市場;另一派是觀望者,這類人認為這種數字化商品是“智商稅”,誰都可以發布參與甚至是售賣,沒有規范化的市場而言。
有網友指出,雖然數字藏品不可估量,但獲利的人畢竟是少數,反而陪跑的是多數。也有網友認為,雖然目前不少平臺都發出禁止炒作的倡議,但一聽到新風口來了,很多人不想錯過,對于數字藏品更多抱有一夜暴富的幻想和心態。
第三方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國內的數字藏品平臺數量已經超過800家,而今年初僅不到100家,可見數字藏品平臺發展速度之快。
就數字藏品行業本身而言,自興起以來也被傳出投機炒作、欺詐跑路等新聞,讓大眾不得不重新審視這一新生業態。
據了解,目前國內尚未出臺數字藏品相關的明確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數字藏品作為新興領域仍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與風險性。
日前,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黨委書記兼副所長胡濱談及金融科技的發展與監管話題時曾提到,“目前對于元宇宙、數字藏品涉及的金融交易火爆,這些在金融領域的運用還不夠廣泛,往往可能被一些投機者作為投機炒作的品種,而且這個風險已經開始初露端倪。我們不能等做大做出問題再叫停,所以要下好先手棋,要制定規范和交易規則,讓其在允許的范圍內做好。”
對此,也有行業人士指出,“未來做數字藏品的平臺,對資質的要求會越來越高,行業可能面臨重新洗牌。”
可以預見,數字藏品監管趨嚴是大勢所趨,但并不意味著否定創新,而是要放在更為有序的框架內進行。比如,日前,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上海市數字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上海將在“十四五”期間培育包括數字內容、數字貿易在內的數據新要素,支持龍頭企業探索NFT交易平臺建設,研究推動NFT等資產數字化、數字IP全球化流通、數字確權保護等相關業態在上海先行先試。
不管科技如何發展,數字化創新都要堅守初心,要有底線思維。上海的先行先試或許能為NFT數字資產的發展開個好頭。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