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身確定性應對不確定性,正確認識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大理安全激活
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這不僅能夠在短期內有效應對金融風險和外部沖擊,而且還會不斷鞏固和增強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進而將市場資源優勢轉化為內涵式增長優勢,轉化為新時代新階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新優勢,在任何風險挑戰面前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
從這些角度來看,我們反復強調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并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歸根結底就是以“做好自己的事情”來抵御一切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這也是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根本舉措。
一個時期以來,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國內經濟恢復仍不穩固、不均衡,形勢比預期的更加復雜,推動經濟穩定運行面臨的困難比預料的更多。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中,預期轉弱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最為深遠。如果投資者對企業和行業發展信心減弱,就會喪失投資意愿,消費者對未來一個時期的穩定收入信心減弱,就會不敢消費、增加儲蓄。消費和投資都乏力,供給與需求都收縮,進而帶動預期繼續波動,形成整體上經濟下行的勢頭。
面向不確定構建確定性,政策的坐標要穩,政策的發力要準。中央要求“必須堅持穩中求進,調整政策和推動改革要把握好時度效,堅持先立后破、穩扎穩打”“各地區各部門要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于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進一步強調政策作用,并對宏觀政策、微觀政策、結構政策、科技政策、改革開放政策、區域政策、社會政策作出具體部署,正是意在以政策之“錨”穩預期、強預期。
以政策之“錨”穩預期、強預期,關鍵在于高質量制定政策、高質量執行政策。在政策制定上要充分評估政策影響,加強風險意識,堅持系統觀念,根據形勢變化及時作出動態調整;推動改革要把握好時度效,必須將“不確定性”作為常態化考量的重要內容,精準研判政策出臺時機與推進節奏,既要對經濟領域慎重決策,也要充分考慮非經濟領域政策對經濟領域的影響,防止局部合理政策疊加后造成負面效應的“合成謬誤”;執行政策要堅持實事求是、穩扎穩打,不能超越發展階段、脫離實際情況想問題、看問題、解決問題,不能把長期目標短期化、系統目標碎片化,尤需防范將整體任務簡單一分了之的“分解謬誤”,造成政策目標落空無法實現。
以政策之“錨”穩預期、強預期,當前的重點在于因應形勢、精準施策,推出有利于經濟穩定、有助于解決堵點的政策。具體到做好今后一個時期的經濟工作,就是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微觀政策要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結構政策要著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科技政策要扎實落地、改革開放政策要激活發展動力、區域政策要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社會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線。尤其是政策發力要打好“提前量”,及時精準預判,抓住關鍵節點,力爭始終走在市場曲線前面。
總而言之,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需把戰略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結合起來,綜合考慮政治和經濟、現實和歷史、物質和文化、發展和民生、資源和生態、國內和國際等多方面因素。既要考量政策的短期效果,又要研究中長期影響;既要著眼于推動單一領域發展,又要看到關聯領域態勢;既要瞄準單一目標發力,又要充分考慮相關舉措對實現全局發展目標的影響。
邁上新的征程,“婁山關”“臘子口”還有不少,各領域短期內難以解決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都有隨經濟下行而“水落石出”的風險,但我們依然有正視困難、堅定信心的底氣。我國經濟韌性強,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支撐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有利因素和條件仍然不少,依然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留有足夠的政策空間和充足的政策工具儲備。只要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尊重客觀實際和群眾需求,堅持系統思維,做好科學謀劃,加強調研、慎重決策,就能穩定宏觀經濟,推動經濟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在化解已有風險的同時不增加新的風險點,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調研組成員:本報記者 欒笑語 于泳 郭子源 原洋)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