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筑牢個人隱私權益“保護墻”東亞銀行北京銀行寧波安全權益
某脫口秀演員控訴其個人流水遭某銀行泄露;助貸公司每天頻繁電話推銷消費貸;剛在某寶買了家裝用品,隨后就收到了裝修機構的電話……數字經濟時代,各類機構都在抓緊數字化發展浪潮,但在數據治理方面,個人信息安全卻頻頻出現管理漏洞。
為了切實保護個人信息,2021年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以下簡稱《個人信息保護法》),明確了個人信息使用的權利邊界,讓權屬權益更加清晰。
在金融領域,近年來,銀行保險機構也不斷升級內部信息安全系統并完善客戶個人信息管理的規章制度。銀保監會消保局相關負責人曾在3月15日召開的銀行業保險業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透露,銀保監會今年將開展銀行業保險業個人信息保護專項整治,推動銀行業保險業切實落實《個人信息保護法》,提升個人信息使用的規范性,保護消費者信息安全權。近日金融監管部門發布了《關于開展銀行保險機構侵害個人信息權益亂象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劍指金融行業侵犯個人信息安全的七大亂象,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信息安全權。
讓法律有“牙齒”,才有助于提高個人信息權的保護力度,提升消費者的安全感。
除去不斷完善法律制度外,監管部門對個人信息侵權行為明顯加大了行政執法力度。2020年10月,中行、農行和建行的6家分支行因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安全權,被中國人民銀行合計罰款超4000萬元。2021年11月,浙江余姚一銀行行長沈某因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權益獲刑3年,并被寧波銀保監局處以禁止從業5年的行政處罰。2022年1月,東亞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北京銀行上海分行因違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詢及相關管理規定,被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分別罰款1674萬元、255萬元。
但是筑牢個人信息保護的防火墻還需要消費者與監管機構共同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消費者對手機號碼、人臉信息、身份證、銀行卡、二維碼等保護意識并不高。以人臉識別為例,作為一種生物識別技術,在給人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小的隱患。人臉信息被盜取后,可能被不法分子盜取個人財產,甚至被用來從事違法犯罪活動。而且,一些網絡黑產從業者會批量倒賣非法獲取的人臉身份信息,甚至出售非法獲取相關個人信息的教程,更進一步加重了人臉信息泄露的危害性。
因此,消費者必須要提高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同時,還要提升法律意識,在發現個人信息泄露后,學會使用法律武器,不使個人權益受到損害。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