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銀行半年報:市場擔心的基本都發生了
近期銀行股表現整體不佳,尤其是備受關注的零售龍頭招商銀行和平安銀行,距離去年高點跌幅均在40%以上,嚴重壓制了板塊投資情緒。
如地產爆雷對資產質量的影響、降息對凈息差的影響、貸款尤其是零售貸款增速下滑對利息收入的影響、基金銷售降速對財富管理收入的影響等等。
就這些壓制因素來看,不同銀行所受影響不同,因而股價表現也是冰火兩重天:
部分優質區域城/農商行,穩增長背景下基建加速托底,對公貸款大幅增長,一俊遮百丑,業績預期/表現不降反升,股價走出獨立上漲行情。
零售型銀行,零售貸款、財富管理營收占比高,受個人貸款低迷、基金銷售不振的影響最為突出,市場預期較為悲觀,股價跌幅靠前。近期更是受樓市斷貸風波影響,投資情緒顯著受損。
國有大行體量巨大,所受影響反映行業平均值,股價表現中規中矩;經濟降速或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區域城/農商行,市場預期最為悲觀,估值出現明顯壓縮。
整體來看,除江浙、成渝等區域的優質城/農商行外,其他銀行的股價表現均不算亮眼。其中,招商銀行、平安銀行跌幅靠前,當前市凈率處于2019年以來的1.1%和0.6%分位值,市場情緒極度悲觀。
從市場情緒來看,普遍對零售型銀行的短期業績充滿疑慮,如擔心凈息差縮窄、不良率上升、貸款投放增速下滑、財富管理收入下滑等。
具體來看,2022年上半年,平安銀行凈息差收窄3個BP,不良貸款生成率(還原不良核銷后的不良貸款生成額/期初貸款余額)抬升0.37個百分點,財富管理手續費從大幅增長變為同比負增17%,信用卡交易金額出現負增長,營收增速下降1.6個百分點。
信用卡和新一貸Q2單季負增長,期末零售貸款占比較年初下降2.35個百分點;相比之下,公司貸款和票據貼現貢獻了上半年新增貸款的84.47%,票據貼現期末占比較年初提升1.68個百分點。
可是,即便如此,平安銀行貸款占總資產比重依然較去年末提升了0.88個百分點,資產結構仍在繼續優化。從結果上看,
深入去看,平安銀行之所以能夠在營收降速的背景下保持利潤增速不變,并實現ROE的增長,主要可歸因于兩個指標的改善。一是成本收入比,從28.3%降至26.46%;二是信用成本(又稱信貸成本,貸款減值損失/平均發放貸款和墊款余額),從2.08%降至1.93%。
2019年以來,平安銀行的成本收入比一直保持穩步下降,反映了銀行綜合經營效率的持續提升。就信用成本而言,在今年上半年不良貸款生成率抬升的背景下,信用成本的下降更多得益于當期撥備計提速度的放緩和前期已計提不良資產的收回。
最常用的逆周期調節工具便是撥備,豐年多計提撥備,做高撥備覆蓋率,年景不好時,可通過放慢撥備計提速度來保持利潤的穩定增長。
以平安銀行為例,撥備覆蓋率自2017年以來便穩步提升,實現了從不及行業水平到遠超行業水平的跨越。2022Q2,平安銀行撥備覆蓋率290.06%,增幅較2021年末明顯放緩。此外,財報顯示,上半年平安銀行收回不良資產總額266.78億元,同比增長34.8%。其結果便是信用成本不增反降,助力凈利潤增速保持較高水平。
從市場關心的房地產貸款來看,2022Q2平安銀行承擔信用風險的涉房業務(含貸款、自營債券投資、自營非標投資等)余額為 3413.73億元,較年初增長0.08%。其中,對公房地產貸款余額2980億元,不良率為0.77%,較年初增加0.55個百分點,仍低于一般企業貸款0.92%的不良率水平。
據財報披露,平安銀行房地產開發貸已全部落實有效抵押,平均抵押率43.4%,經營性物業貸、并購貸款及其他房地產行業貸款平均抵押率為45.8%,且96%以上分布在一、二線城市城區及大灣區、長三角區域等經濟發達地區,不良風險整體可控。
隨著前期各項地產刺激政策的陸續落地執行,以及地方保交樓措施的跟進,預計下半年房地產市場風險將逐步緩解,對銀行地產業務不良風險形成利好。
在這個意義上,投資者應該給優秀銀行更多的信心和耐心,更多地著眼于中長期發展前景。
其實,干擾銀行短期業績的因素,如疫情頻發之于零售貸款需求、斷貸風波之于房貸資產質量、股市下行之于財富管理收入等,都只是短期影響。把眼光放長遠,疫情總會過去,我國財富管理快速發展的趨勢不會變,零售貸款穩健發展的趨勢也不會變。
至于房地產行業未來新增貸款需求的趨勢性下滑,其實也不必過度擔心。作為實體經濟賣水人,銀行業有足夠的靈活性調整資源配置方向,不會長期受困于單一行業的影響。
據央行2022Q2貨幣政策報告,2022年6月末206萬億元人民幣貸款余額中,普惠小微、制造業、基建、房地產貸款大體占全部貸款余額的一成、一成、兩成、兩成半,其中,房地產貸款占比持續下降,普惠小微貸款占比穩步抬升。
不難看出,疫情以來銀行業貸款結構一直在優化,房地產貸款占比固然持續下降,但也不斷有新的需求填補缺口,貸款總規模依舊能夠保持較快增長。
回到平安銀行,作為零售型銀行的典型代表,在這個意義上,投資者實在不必因短期波動而過度悲觀。
今年二季度,疫情反復引發市場對銀行資產質量的擔憂,疊加市場風格從穩增長板塊向“新半軍”等成長板塊切換,主動基金繼續調降銀行持倉,銀行板塊持倉占比降至2020年以來的最低點。
在公募基金紛紛逃離銀行板塊的同時,銀行個股持倉集中度進一步上升。2022Q2,主動管理基金前五大重倉股招商銀行、寧波銀行、成都銀行、杭州銀行和平安銀行的合計板塊內倉位占比達到76%。換言之,雖然機構對整個銀行板塊并不看好,這五家銀行仍是機構的心頭好。
就這五家銀行而言,成都銀行、杭州銀行屬于優質區域城商行,契合穩增長背景下基建投資帶動對公貸款提速的短期邏輯;招商銀行、平安銀行、寧波銀行因其優秀的中長期發展前景一直屬于主流的機構重倉股,屬于銀行板塊的核心資產。
從銀行板塊的β行情來看,一般會在社融高增階段走出超額行情。銀行作為實體經濟賣水人,受益于實體經濟復蘇帶來的信貸需求增加和資產質量改善。社融高增是經濟復蘇的先行指標,當社融數據出現持續改善時,銀行板塊也會迎來周期反轉行情。
7月社融出現明顯回落,大超市場預期,表明實體經濟融資需求依舊疲弱。近日央行分別調低MLF利率和逆回購利率10個BP,MLF利率是LPR的定價基準,市場預期8月份LPR利率有望進一步下調,以激活實體經濟融資需求。
類似于4月份疫情擾動產生的宏觀底,7月社融的意外下降大概率也會成為今年社融數據的底部。隨著新一輪寬松刺激政策的開啟,后續社融中長期貸款數據有望持續改善,帶動銀行板塊迎來復蘇行情。
在板塊β行情的加持下,優秀銀行個股更容易跑出超額行情。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