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社融規模增量減少債券存款民生銀行貸款額度
8月12日,人民銀行發布7月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增量統計數據報告及7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
數據顯示,7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257.81萬億元,同比增長12%,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個和3.7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余額66.18萬億元,同比增長6.7%,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9個和1.8個百分點。
7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7561億元,比上年同期少3191億元,比6月5.17萬億元的增量也“縮水”不少。1-7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21.77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2.89萬億元。
7月,M2保持了12%的較高增速。對此,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人民銀行通過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組合保持了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盡管信貸派生效應減弱,但隨著財政支出穩增長力度加大,有助于流動性改善,對M2形成支撐。
貸款方面,7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6790億元,同比少增4042億元,未能延續5月以來的總量回暖勢頭。
分部門看,住戶貸款增加1217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269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1486億元;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2877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3546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3459億元,同比減少1478億元。
從住戶貸款結構上看,溫彬指出,住戶短期貸款減少,反映消費貸款意愿下降;住戶中長期貸款雖有所增加,但較上月仍少增2680.72億元,說明房地產市場仍在觸底過程。
從企業端看,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高級分析師馮琳分析認為,目前作為企業中長期貸款重要組成部分的房地產開發貸規模正在萎縮。與此同時,盡管政策性銀行調增8000億元信貸額度、設立3000億元專項金融工具等舉措有利于基建領域貸款放量,但其對企業中長期貸款的拉動效應尚未充分體現。此外,在經濟修復態勢較為溫和的大環境下,實體經濟其他部門信貸需求也較為疲弱。上述因素對企業貸款增長形成掣肘。
在M2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7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卻出現明顯下滑,7月增量僅為7561億元,前值為5.17萬億元。
“我們估計主要原因在于,7月財政退稅繼續保持較大規模,這會增加企業存款,推高M2增速。同時,退稅既不屬于企業債權融資,也非企業股權融資,因此不計入社融統計。”王青和馮琳稱。
從結構上看,7月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4088億元,同比少增4303億元;企業債券凈融資734億元,同比少2357億元;政府債券凈融資3998億元,同比多2178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1437億元,同比多499億元。
植信投資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運金分析指出,目前地方政府專項債額度幾乎用完,國債成為社融增長的一項支撐點,這是財政政策前置發力后的合理結果。7月企業直接融資同比少增1858億元,主要受債券市場發行節奏仍未恢復影響,且7月債券到期量要高于二季度單月。非銀機構貸款增加約2700億元,表明當前市場流動性相對寬裕,實體經濟需求尚未完全恢復,部分資金可能流向資本市場。
整體來看,溫彬認為,從金融數據可以看出,當前我國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下階段應繼續落實好各項穩增長措施,特別是要加強財政、貨幣、產業、就業等政策的協調配合,穩外需、擴內需,促消費、擴投資,支持信貸有效需求回升。
王青表示,下一步,為有效激發實體經濟貸款需求,鞏固經濟修復勢頭,需督促政策性、開發性銀行盡快落實新增8000億元信貸規模和3000億元專項金融工具政策,發揮補位效應,支持基建投資提速。同時,充分挖掘各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潛力,加快相關貸款投放,推動信貸總量增長。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