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Y公司)主要經營中小型機電類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采用手工會計系統,產品銷
Y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Y公司)主要經營中小型機電類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采用手工會計系統,產品銷售以Y公司倉庫為交貨地點。C和D注冊會計師負責審計Y公司2005年度會計報表,于2005年12月1日至12月15日對Y公司的購貨與付款循環、銷售與收款循環的內部控制進行了解、測試與評價。
資料一:C和D注冊會計師計劃實施以下程序以了解相關內部控制:
(1)詢問Y公司有關人員,并查閱相關內部控制文件;
(2)檢查內部控制生成的文件和記錄。
C和D注冊會計師擬訂的總體審計計劃中關于控制測試和評價的部分內容摘錄如下:
(1) 在了解內部控制后,如認為Y公司內部控制設計合理且得到執行,則對相關內部控制進行測試;
(2) 選擇2005年1月1日至2005年11月30日作為控制測試樣本總體的所屬期間;
(3) 在控制測試的基礎上,形成對Y公司2005年度內部控制有效性的最終評價。
資料二:C和D注冊會計師在審計工作底稿中記錄了所了解的有關購貨與付款循環、銷售與收款循環的控制程序,部分內容摘錄如下:
(1) 采購原材料須由請購部門編制請購單,采購部門審核請購單后發出預先連續編號的采購訂單。采購的原材料經采購人員驗收后入庫,倉庫人員收到原材料后編制預先連續編號的入庫單,并交采購人員簽字確認。
(2) 應付憑單部門核對供應商發票、入庫單和采購訂單,并編制預先連續編號的付款憑單。會計部門在接到經應付憑單部門審核的上述單證和付款憑單后,登記原材料和應付賬款明細賬。月末,在與倉庫核對連續編號的入庫單和采購訂單后,應付憑單部門對相關原材料入庫數量和采購成本進行匯總。應付憑單部門對已經驗收入庫但尚未收到供應商發票的原材料編制清單,會計部門據此將相關原材料暫估人賬。
(3) 銷售的產品發出前,信用審核部門檢查經授權的相關客戶剩余賒銷信用額度,并在銷售部門編制的銷售單上簽字。在剩余賒銷信用額度內的銷售,由信用審核部門職員E審批;超過剩余賒銷信用額度的銷售,在職員E審批后,還需獲得經授權的信用審核部門經理F的批準。
(4)倉庫開具預先連續編號的發貨單,并在銷售的產品裝運后,將相關副本分送開具賬單部門、運輸單位和顧客。開具賬單部門審核發貨單和銷售單后開具銷售發票,在保留副本后將相關單據送交會計部門職員G審核。會計部門職員G核對無誤后登記主營業務收入明細賬和應收賬款明細賬。
資料三:C注冊會計師負責對購貨與付款循環的內部控制實施測試,并在審計工作底稿中記錄了測試情況,部分內容摘錄如下:
(1)應付憑單部門在9月末編制了已驗收入庫但尚未收到供應商發票的原材料清單,會計部門據此將相關原材料暫估人賬,并在10月1日全額沖回。上述原材料清單顯示已入庫甲原材料1000公斤,單價為每公斤1 300元。經核對批準發出的采購訂單和入庫單,數量和單價均相符,但C注冊會計師注意到Y公司另需向運輸單位支付該原材料的運費100000元。財務人員解釋,由于原材料運費是與運輸單位另行結算的,因此在原材料暫估入賬時未予考慮,并且,在10月8日收到運輸單位的運費發票時,Y公司已將運費計入該原材料的采購成本。C注冊會計師在甲原材料明細賬中找到了上述100000元運費的記錄。
(2)原材料明細賬顯示,Y公司在11月27日購入乙原材料694公斤,金額為70 000元(不含增值稅)。
C注冊會計師注意到該原材料采購訂單所列數量為700公斤,單價為每公斤100元(不含增值稅),但相應的入庫單所列數量為694公斤。財務人員解釋,上述數量差異是運輸途中損耗所致。按照Y公司原材料采購管理規定,乙原材料允許的入庫檢驗差異率為±1%。
資料四:D注冊會計師負責對銷售與收款循環的內部控制實施測試,并在審計工作底稿中記錄了測試情況,部分內容摘錄如下:
(1) D注冊會計師選取了填制日期為6月25日至26日的4張發貨單,編號為3076號至3079號,購貨單位均為V公司。D注冊會計師在6月份的主營業務收入明細賬和相關原始憑證中找到了相應的記錄,與上述發貨單對應的銷售發票填制日期為6月26日。
(2) W公司是Y公司2005年7月新發展的客戶。Y公司信用審核部門批準W公司的賒銷信用額度為500 000元。在收到W公司于7月5日預付的100 000元后,Y公司以每件117元的價格(含增值稅)分別于7月10日和12日向W公司發出3 500件和1 800件產品,并于7月30日收到剩余款項。
D注冊會計師檢查了以上兩次發貨的銷售單和發貨單,銷售單的信用審核記錄顯示,上述兩批產品均經信用審核部門職員E批準即予發貨。D注冊會計師檢查了相關的銀行收款單據,沒有發現異常。
(3)D注冊會計師從Y公司主營業務收入明細賬中選取了10月31日最后一筆交易和11月1日第一筆交易,注意到10月31日最后一筆交易的發貨單和銷售發票的填制日期均為10月31日,發貨單編號為6256號;11月1日第一筆交易的發貨單和銷售發票的填制日期均為11月1日,發貨單編號為6255號。財務人員解釋,由于Y公司運輸安排原因,上述兩筆交易的相關產品均在11月1日發出,但由于10月31日最后一筆交易的客戶要求的發貨時間是10月31日,故將6256號發貨單和相關銷售發票日期填制為10月31日。
要求:
(1)針對資料一,假定不考慮其他條件,請指出C和D注冊會計師還可以選擇實施哪些審計程序以了解相關內部控制。
(2)針對資料一,假定不考慮其他條件,請指出C和D注冊會計師擬訂的總體審計計劃中關于控制測試和評價的內容存在什么缺陷,并請簡要提出改進建議。
(3)針對資料二第(1)至第(4)項,假定不考慮其他條件,請逐項判斷Y公司上述控制程序在設計上是否存在缺陷。如果存在缺陷,請分別予以指出,并簡要說明理由,提出改進建議。
(4)針對資料二第(1)至第(4)項,請指出哪一項與"已發生的購貨業務均已記錄"這一控制目標相關,并確定針對該控制目標的測試程序。
(5)針對資料三第(1)和第(2)項,請分別指出這些事項主要與存貨和應付賬款的什么認定相關。
(6)針對資料三第(1)和第(2)項、資料四第(1)至第(3)項,假定不考慮其他條件,請逐項指出上述事項是否表明相關內部控制得到有效執行。如果表明相關內部控制未能得到有效執行,請簡要說明理由,并提出改進建議。
正確答案:2.(一) 注冊會計師還可以執行: 1)觀察被審計單位的業務活動和內部控制的運行情況。 2)選擇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交易或事項進行"穿行測試". (二) 缺陷:對相關內部控制的測試期間沒有涵蓋被審計會計報表的整個 年度,不能形成對Y公司2005年度內部控制有效性的最終評價。 建議:樣本測試的期間應當安排在整個年度的期間作為測試的期間,則區間是2005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控制測試基礎上的再次評價,而不是最終評價。 (三) (1)存在缺陷:采購部門的人員不能驗收商品; 理由:采購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