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養生三大注意事項 世界視訊
大雪養生三大注意事項
(相關資料圖)
大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1個節氣,冬季的第三個節氣。斗指癸,太陽到達黃經255度,交節時間為每年公歷12月6-8日。大雪節氣是干支歷子月的起始,標志著仲冬時節正式開始,接下來就由小編帶來大雪養生三大注意事項,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重在“藏”
大雪時節,萬物潛藏,養生也要順應自然規律,在“藏”字上下功夫。起居調養宜早眠早起,并要收斂神氣,特別在我們南方要保持肺氣清肅不受秋燥的損害。現時早晚溫差懸殊,老年人要謹慎起居,適當運動,增強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現時的特點是干燥,空氣濕度很低。
此外,衣服要隨著溫度的降低而增加,宜保暖貼身,不使皮膚開泄汗出,保護陽氣免受侵奪。夜晚的溫度會更低,夜臥時要加多衣被,使四肢暖和,氣血流暢,這樣則可以避免許多疾病的發生,如感冒、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腦血栓形成等。值得一提的是南方此時正是季節轉換,晝夜溫差變化較大,是中風易發作的時節,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的`中風高危人群,以及曾中風已愈的人群,要時刻警惕再次中風。
二、養宜適度
所謂適度,就是要恰到好處。不可太過,不可不及。若過分謹慎,則會導致調養失度,不知所措。稍有勞作則怕耗氣傷神,稍有寒暑之異便閉門不出,食之惟恐肥甘厚膩而節食少餐,如此狀態,都因養之太過而受到約束,不但有損健康,更無法“盡終天年”。
三、養勿過偏
綜合調養要適中。有人把“補”當作養,于是飲食強調營養,食必進補;起居強調安逸,靜養惟一;此外,還以補益藥物為輔助。雖說食補、藥補、靜養都在養生范疇之中,但用之太過反而會影響健康。正如有些人食補太過則會出現營養過剩,過分靜養只逸不勞則會出現動靜失調,若藥補太過則會發生陰陽的偏盛偏衰,使機體新陳代謝產生失調而事與愿違。
大雪養生溫補為主
二十四節氣中的大雪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至此而雪盛也。”
大雪時節,萬物潛藏,養生也要順應自然規律。中醫上素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說,所以冬屬陰,要以固護陰精為本,從中醫養生的角度出發,大雪節氣正是進補養生調養的大好時機。
人們在養生保健的同時,也要兼顧自身具體情況,注意保暖防寒和飲食禁忌。
大雪節氣來臨,意味著天氣開始逐漸轉冷,人們在保暖的同時,要記住四個部位尤其重要。
頭、手、腳、前胸后背要重點保暖
“頭”是人體陽氣匯集的地方,出門可系圍巾、戴上帽子,防止寒氣從頸部、口鼻進入人體,損耗陽氣。“手”是人體陽氣的末端,手易涼,也容易受凍;所謂要護住“前胸后背”是要護住脾胃和腎臟,因為“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后天之本”,注意它們的保暖是不能讓它們受涼,就會不易患病。最后是“腳”,俗話說“寒從腳下起”,腳部保暖防止寒氣侵襲人體,引發疾病。
多吃堅果養肝血、益腎精
冬季是進補的好時節,食物應以溫補為主,比如牛羊肉、大棗、桂圓等。如果人們想要服用藥物調理身體,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結合自身的具體情況,選擇溫性滋陰養血的藥物。
另外,水果的選擇也有講究,冬季是桔子上市的時節,桔子有化痰行氣的作用,但是吃多了反而會燥濕,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感覺會“干”。而梨是屬于寒性的水果,尤其是冬季流行的凍秋梨,人吃了后胃會受不了,應該暖到室溫再吃。而冬季的時令水果柿子也是寒性的,如果人們不節制,吃的多了涼了,易形成結石。冬季也可適量吃些堅果,比如榛子、核桃等,可養肝血、益腎精,但是不可貪食,每天二兩即可。
冬季可多吃白菜,白菜性平、清熱,且無寒無溫,“白菜解百毒”不無道理,人們可在冬季多吃白菜來“解毒”。而“冬吃蘿卜夏吃姜”也是很好的選擇,冬季人們常不運動,氣血運行不暢,而蘿卜恰有行氣的作用,所以氣虛體弱的人群、食用人參補氣的人群不宜吃蘿卜。脾胃不好的人可吃些土豆,土豆是黃色的食物,入脾胃,具有微補脾胃的作用,脾胃不好的人群吃些土豆燉牛肉會感覺舒服些。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過冬要慎重及時活血化瘀
大雪節氣后,天氣逐漸寒冷,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人群要慎重。
天氣寒冷導致血管收縮給心臟帶來負擔,同時血流慢也會引起血栓出現。所以老年人在注意保暖,定期檢測血壓、血糖、血脂的同時,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活血化瘀的藥物,警惕疾病復發。
同時,呼吸道系統疾病,比如哮喘、流感等也易在冬季復發,流感病毒在冬季是易繁殖,所以人們盡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場所,尤其是兒童和老人,抵抗能力差,注意防寒保暖。
另外,由于室內外溫差較大,人們從室內到室外時,沒有及時穿衣保暖,冷風刺激人體導致受風,出現肩周炎、頸椎病等骨病。
所以,冬季由于寒冷的天氣易引發一些相關疾病的出現,高發人群尤其要在日常生活中警惕,避免疾病出現。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