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的意義
臘八節的意義20字
臘八節的到來,就意味著離中國傳統的春節越來越近了,濃濃的年味,在空氣里蔓延開來。在這個芳香彌漫的臘月時分,品一碗熱乎乎的臘八粥,不僅養生,更寓意豐收美好。那么你知道臘八節的意義和習俗嗎?小編這就帶大家一起探討一下臘八節的意義20字。
臘八節的意義:
【資料圖】
進入臘月,人們迎來的第一個節日就是“臘八節”了。這一節日最早則是以“臘祭之日”出現的。每年年終,天子都率眾舉行臘祭活動,“臘日”無疑在年終的最后一個月內。但具體在哪一天呢?歷史上卻不盡相同。周朝以農歷十月為歲終之月,故臘日在孟冬;漢朝以后行夏歷,以十二月為歲終之月,因此臘日在十二月。《說文解字》中說:“冬至后三戌借祭百神”,可見漢代的臘日是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可是,冬至在我國的農歷中,并不是一個固定的日子。因而,使得冬至后第三個戍日臘日也不是一個固定的日子,有時也會落到下一年的正月里去。這就不符合農歷每年十二月進行臘祭的規定了。怎么辦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將臘祭的日子固定在農歷每年十二月里的某一天。那究竟是哪一天比較合適呢?南北朝時,根據天子臘祭活動的.內容“八臘”,將臘祭之日定為每年的臘月初八。這樣一來,“臘日”始終在年終的十二月里而不會改變,且“臘八”與“八臘”相符,因而“臘八”便逐漸成為一個民間節日了。《荊楚歲時記》等有關古籍中都記載說:每逢十二月初八臘日這天,村人聚在一起并擊細腰鼓、戴胡頭、扮金剛力士跳驅瘟舞,諺語稱“臘鼓鳴,春草生”。
“臘八節”除祭祀諸神之外,我國民間還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在我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普通百姓人家,都要熬煮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雜糧等供僧侶煮粥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并圍桌一起食用,以求來年豐收安康。
現在民間煮食“臘八粥”,有教育子女勤儉持家、反對好逸惡勞之意義,還有盼望五谷豐登之意。
臘八節祭祀
應劭《風俗通》云:“《禮傳》: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其起源甚早,《禮記·郊特牲》記載:“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史記·補三皇本紀》也說:“炎帝神農氏以其初為田事,故為蠟祭,以報天地”。夏代稱臘日祭為“嘉平”, 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代改為“臘”。
臘八節臘八粥
叫“七寶五味粥”。中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
臘八節吃臘八蒜
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顧名思義,就是在陰歷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制蒜。
臘八節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脫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塊。據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會肚子疼。
臘八節吃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前后,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臘八節吃臘八面
中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條搟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