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熱訊:初中化學教學案例和反思
- 1初中化學教學案例和反思
- 2初中化學教學案例和反思
- 3初中化學概念教學案例反思
那么如果在水中插入電極通以直流電情形是否有所不同呢,水通電文字表達式水氫氣氧氣,水通電時分子變成了原子原子重組成新分子,那么如果在水中插入電極通以直流電情形是否有所不同呢。
(資料圖)
初中化學教學案例和反思2017-09-05 11:32:36 | #1樓回目錄
《水的組成》教學案例及反思
崔明英
一、教學背景與定位:
教學起點分析:在上節中學生已經了解到在物理變化中分子本身沒變,本節繼續采用學生熟悉的水做知識載體,通過對水分解產生氫氣和氧氣的微觀過程的描述,使學生認識到分子在化學變化中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形成新的分子,從而理解化學反應的實質。教學的起點定位于引導學生從觀察宏觀現象到用微觀觀點分析化學反應的實質。
教學主要方式:實驗探究,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
二、教學資源與設備:
儀器與藥品:水電解器13套(玻璃管中注滿了10%~15%的NaOH溶液),啟普發生器一套,鋅,稀硫酸,火柴,燒杯,橡皮導管,尖嘴玻璃導管多媒體材料:課件:(1)水的電解示意圖(2)電解水實驗的指導
三、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導入
我們已經知道,水在加熱時變成水蒸氣。水的三態變化,只是水分子間隔改變。而“每個水分子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這一事實始終沒變。那么,如果在水中插入電極,通以直流電,情形是否有所不同呢?
(二)解決方法:
用實驗驗證
(三)學生分組實驗(共13個小組,每組4人,實驗時學生只需插上電源即可)
展示多媒體指導實驗
同學們在實驗中要學會合作學習運用觀察法,仔細觀察實驗現象(1)兩個電極,兩支玻璃內液面有什么變化:
兩個電極產生氣泡,并且與正極連接產生的氣泡慢,負極連接產生的氣泡快。通電一段時間后,兩極玻璃上部匯集的氣體體積比大約是V正極:V負極=1:2。
(2)用燃著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較快的玻璃管尖嘴處,慢慢打開活塞,觀察所發生的現象。
管中的氣體被點燃
(3)用帶火星的木條,接近液面下降較慢的玻璃管尖嘴處,慢慢打開活塞,觀察所發生的現象。
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水通電文字表達式:水→氫氣+氧氣
1
反應物一種,生成物二種,像這種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其他物質的反應,我們叫它是分解反應。分解反應首先必須是化學反應,而且要符合“一變多”的特點。
(練習)判斷是否為分解反應
(1)蒸發食鹽水
(2)碳酸鈣→氧化鈣+二氧化碳
(四)多角度分析實驗
看待一個問題,我們不能僅限于表面,而應從多角度分析,深入思考。(1)從能量角度
(2)從元素組成的角度
(3)從微粒的角度(此時將很多問題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無所適從)回答:
(1)水吸收了電能生成了氫氣和氧氣
化學變化中伴隨著能量的變化,通過化學反應,我們不僅得到了所需要的千千萬萬的新物質,而且也可以吸收或釋放能量,從而實現能量的轉換或儲存。
(3)水由水分子構成,氫氣由氫分子構成,氧氣由氧分子構成。
(五)得出化學變化實質
水通電時,水分子里面的氧原子和氫原子分開,每兩個氫原子形成一個氫分子,氫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氫氣,每兩個氧原子形成一個氧
水通電時分子變成了原子,原子重組成新分子
水加熱時,分子沒變,變的只是分子的間隔
四、課后反思
本節教學,從課堂氣氛來看很活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師生的互動及小組生生互動合作進行的很好。學生分組實驗,教師演示實驗都很成功。采用多媒體,紙片模擬微觀世界中水的分解與合成有效突破了本節教學的重難點。本節教學中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中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思想,教學過程中始終貫穿著實驗探究,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等得到很大提高。
2
初中化學教學案例和反思2017-09-05 11:31:25 | #2樓回目錄
《水的組成》教學案例及反思
崔明英
一、教學背景與定位:
教學起點分析:在上節中學生已經了解到在物理變化中分子本身沒變,本節繼續采用學生熟悉的水做知識載體,通過對水分解產生氫氣和氧氣的微觀過程的描述,使學生認識到分子在化學變化中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形成新的分子,從而理解化學反應的實質。教學的起點定位于引導學生從觀察宏觀現象到用微觀觀點分析化學反應的實質。
教學主要方式:實驗探究,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
二、教學資源與設備:
儀器與藥品:水電解器13套(玻璃管中注滿了10%~15%的NaOH溶液),啟普發生器一套,鋅,稀硫酸,火柴,燒杯,橡皮導管,尖嘴玻璃導管多媒體材料:課件:(1)水的電解示意圖(2)電解水實驗的指導
三、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導入
我們已經知道,水在加熱時變成水蒸氣。水的三態變化,只是水分子間隔改變。而“每個水分子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這一事實始終沒變。那么,如果在水中插入電極,通以直流電,情形是否有所不同呢?
(二)解決方法:
用實驗驗證
(三)學生分組實驗(共13個小組,每組4人,實驗時學生只需插上電源即可)
展示多媒體指導實驗
同學們在實驗中要學會合作學習運用觀察法,仔細觀察實驗現象(1)兩個電極,兩支玻璃內液面有什么變化:
兩個電極產生氣泡,并且與正極連接產生的氣泡慢,負極連接產生的氣泡快。通電一段時間后,兩極玻璃上部匯集的氣體體積比大約是V正極:V負極=1:2。
(2)用燃著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較快的玻璃管尖嘴處,慢慢打開活塞,觀察所發生的現象。
管中的氣體被點燃
(3)用帶火星的木條,接近液面下降較慢的玻璃管尖嘴處,慢慢打開活塞,觀察所發生的現象。
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水通電文字表達式:水→氫氣+氧氣
1
初中化學概念教學案例反思2017-09-05 11:31:18 | #3樓回目錄
初中化學概念教學案例反思
化學概念是用簡練的語言高度概括出來的,常包括定義、原理、反應規律等。初中九年義務教育化學教材前后共出現了百余個概念,且大多概念相接近,具有交叉、包含關系,區分不很明顯,學生掌握起來很容易混淆,特別是農村初中化學知識薄弱,基本素質較差,所以要完成初中化學的概念教學比較困難,因此,在化學概念教學中必須以學生為主體。
一、講清概念中關鍵的字和詞
為了深刻領會概念的含義,教師不僅要注意對概念論述時用詞的嚴密性和準確性,同時還要及時糾正某些用詞不當及概念認識上的錯誤,這樣做有利于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習慣。例如,在講“單質”與“化合物”這兩個概念時,一定要強調概念中的“純凈物”三個字。因為單質或化合物首先應是一種純凈物,即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然后再根據它們組成元素種類的多少來判斷其是單質或者是化合物,否則學生就容易錯將一些物質如金剛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單質(因它們就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同時又可誤將食鹽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們就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溶于水時離解所生成的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這個概念的關鍵了。因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既有陽離子H產生,但也有另一種陽離子Na產生,陽離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講酸和堿的定義時,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區別酸與酸式鹽、堿與堿式鹽。
二、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對一些含義比較深刻,內容又比較復雜的概念進行剖析、講解,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在“元素”概念的++
教學中,元素只與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有關,他是一類原子的總稱。如氧元素:無論是水中的氧也好,還是二氧化碳中的氧也好。都是氧元素,原子核內都帶有8個單位的正電荷,核內質子數都是8。
三、正反兩方,講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時從正面講完之后,再從反面來講,可以使學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例如在講了“氧化物”的概念“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種是氧元素,這種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著提出一個問題:“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為什么?”這樣,可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反復推敲,從而引導學生學會抓住概念中關鍵的詞句“由兩種元素組成”來分析,由此加深對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對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矗總之,在進行化學概念的教學中,要抓住每個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詞、句子以及相關特征,把概念講清楚,講透徹,搞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這樣,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強學習能力都是大有幫助的。
四、教學中注意分類歸納,形成概念體系
在學習純凈物、混合物、單質、化合物等物質分類的概念后,教師要邊教邊讓學生梳理上下位的關系,逐步形成知識間的關系網絡,并滲透分類思想。如在“單質”、“化合物”的這兩個概念的教學中,我首先給出了下列的兩組物質:A:氫氣、鐵、碳、硫粉、氧氣,B、水、二氧化碳、氯化鉀、高錳酸鉀、氯酸鉀。讓學生討論:①這兩組物質的實質是什么?②它們在組成元素上有什么不同?學生在學生了純凈物和混合物后,通過討論很易得出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它們都是純凈物。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回顧元素這個概念的基礎上,學生討論得出:A組
物質的組成元素只有一種,B組物質組成元素是兩種或兩種以上。最后學生得出了單質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這樣學生對單質和化合物的特征就一目了然了,同時又礬固了“元素”這個概念。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