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本解釋罪惡的淵藪。 宋 洪邁 《容齋三筆·曹子建七啟》:“《七啟》又云‘名穢我身,位累我躬’,與佛氏《八大人覺經》所書‘心是惡源,形為罪藪’,皆修己正心之要語也。” 清 龔自珍 《宥情》:“情且[閱讀全文:]
摘要: 基本解釋佛教語。猶苦難。謂因為罪孽而蒙受苦難。 唐 白居易 《與濟法師書》:“《法華經戒》云:若但讚佛乘,眾生沒在罪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如此,非獨慮説者不能救病,亦懼聞者不信,沒入罪苦也。”[閱讀全文:]
摘要: 基本解釋《詩·小雅·小明》:“豈不懷歸,畏此罪罟。”按,罪、罟皆為網,然 鄭玄 箋曰:“我誠思歸,畏此刑罪羅網我,故不敢歸爾。”直以罪為刑罪。后人遂宗其說,釋為罪網。 宋 蘇轍 《次韻孔平仲著作見寄[閱讀全文:]
摘要: 基本解釋懲辦;處罰。《管子·八觀》:“是以民之道正行善也若性然,故罪罰寡而民以治矣。”《北史·高謙之傳》:“咸共譖毀,橫受罪罰。”[閱讀全文:]
摘要: 基本解釋猶罪過。《后漢書·鄧騭傳》:“終不敢橫受爵土,以增罪累。”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一人修道,濟度幾許蒼生,免脫幾身罪累。” 唐 王維 《責躬薦弟表》:“昭洗罪累,免負惡名。”[閱讀全文:]
摘要: 基本解釋囚犯。《后漢書·應奉傳》:“為郡決曹吏,行部四十二縣,録囚徒數百千人。及還,太守備問之。 奉 口説罪繫姓名、坐狀輕重,無所遺脫,時人奇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