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汝窯瓷器的特點特征
北宋汝窯瓷器的特點特征
汝瓷造型古樸大方,以名貴瑪瑙為釉,色澤獨特,有“瑪瑙為釉古相傳”的贊譽。下面是百分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北宋汝窯瓷器的特點,希望能幫到大家!
北宋汝窯瓷器的特點
(資料圖)
汝窯瓷器的胎都較薄,盤、碗、樽、洗等器物的壁與底幾乎等厚,這一點與同時期的其它汝窯不同。洗、碗、盤、茶盞托的圈足均向外撇,這種做法系模仿當時同式樣的金銀器,是受浙江越窯和陜西銅川耀州窯青瓷的啟發,在其它瓷窯中比較少見。
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箋》卷十四“論官哥窯器”曰:“汝窯,余嘗見之……底有芝麻花細小掙釘。”對照實物看,高氏說法基本正確,只是“芝麻花”一詞用得不夠準確,絕大多數汝窯盤、碗、碟、洗樽、注碗等的外底均留有芝麻粒大小的、芝麻粒形狀的五個或三個支釘痕,系采用滿釉“裹足支燒”所致。支釘等距離栽放在圓形泥餅或圓形泥圈上。應注意的是橢圓形水仙盆例外,其橢圓形底部有六個支燒釘痕,因為不管三個還是五個支釘,在橢圓水仙盆底上都無法擺放平衡。汝窯瓷器并不都采用“裹足支燒”,其瓶、盞托、熏爐、碗等采用墊餅墊燒者,圈足底端均無釉露胎。
支釘支燒的作用無非有二,一是因汝窯瓷器施釉裹足,不可能用墊餅墊燒,否則燒成后墊餅與器物的底足會粘連在一起;而是為防止器物塌底。考古發掘證明,五代時期湖南岳州窯和陜西耀州窯已使用細小支釘支燒瓷器,汝窯可能受到它們的啟發。
北宋汝窯青瓷碟底部“蔡丙”款和芝麻釘痕
在器物的凸棱、口沿或弦紋凸起處,釉層較薄,致使香灰色胎在極薄的淡天青色釉掩映下呈現肉紅色。而在高倍放大鏡下觀察釉內氣泡時,可以看到氣泡大小不一,略顯稀疏,所謂“寥若晨星”。有學者認為汝窯瓷器釉內氣泡“如星斗有距離地分布在全品上”,且“氣泡比官、哥的大,而明亮如珠”。
南宋周煇撰《清波雜志》(卷五)云:“輝出疆時,見彼中所用定器,色瑩可愛……又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油(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說明汝窯瓷器釉中加有瑪瑙粉末。有人將汝窯青釉中加瑪瑙粉末一事看得很神秘,其實并不神秘,因為瑪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而瓷釉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故在釉中加入瑪瑙,并不會改變釉的性質。因受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限制,當時的窯工并不值得瓷釉和瑪瑙的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硅,窯工之所以要在釉中加入瑪瑙,可能主要是好奇心所驅使,因使用天然礦物配成的瓷釉燒成后能呈現美麗的青色,而瑪瑙屬于天然美石,窯工自然會想象在釉中加入瑪瑙有可能使釉變得更加美麗。
在一部分傳世汝窯瓷器的.外底鏨刻有“奉華”、“蔡”、“壽成殿皇后閣”、“乙”、“丙”等銘文,其中“奉華”、“壽成殿皇后閣”是汝窯瓷器進入宋代宮廷后,由宮廷玉作匠師鐫刻于器物底部。“奉華”是“奉華堂”用器的標志,“奉華堂”是南宋高宗時德壽宮的配殿。“蔡”字則是物主的姓氏,有人認為可能是當時權臣蔡京用器的標志。而“乙”、“丙”則是清代乾隆時期乾隆皇帝將宮中所藏古董分成“甲”、“乙”、“丙”等級別后,命宮廷玉作匠師將字刻于器物外底。除此之外,汝窯瓷器上幾乎再無其它款字或銘文。
汝窯青瓷中有些器物屬于該窯所持有,不見其它瓷窯產品,如橢圓形水仙盆、橢圓形碟、狻猊出香、騰龍出香等。有些器物造型則在宋代其它瓷窯中也有所見,體現出共同的特征,如茶盞及托、酒盞及托、罍子、玉壺春瓶、三足弦紋樽等。但沒有比較久沒有鑒別,總體來說,與其它瓷窯想必,汝窯制瓷工匠對器物形體、制作工藝、釉質釉色之講究最為苛刻,可謂用盡心機,幾乎達到讓人無可挑剔的完美境界。
汝窯的釉色
蟬翼紋
蟬翼紋是指在汝瓷釉面上的開片紋細如蟬翼。
對汝瓷的開片有各種形容,如蟹爪紋,冰裂紋,蟬翼紋,魚子紋等,但我覺得用蟬翼紋來形容是恰如其分。而汝瓷釉中多布紅暈,有的如晨曰出海,有的似夕陽晚霞,有的似雨過天青,有的如長虹懸空,都是一些美麗的形象比喻,有點夸張。說到底就是釉面中泛起的紅斑塊顯露在青色的釉面上,好像魚子飄浮在水面上,僅此而已,我甚至覺得,這是汝瓷的缺陷。不過對汝瓷來說,又多了一個非典型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有銅骨無紋者”為珍品、上品,非判斷是否屬汝窯之標準。
青如天
汝官窯天青釉色為主。但在不同的光照下和不同的角度觀察,顏色會有不同的變化。平常體會,在明媚的光照下,顏色會青中泛黃,恰似雨過天晴后,云開霧散時,澄清的藍空上泛起的金色陽光。而在光線暗淡的地方,顏色又是青中偏藍,猶如清徹的湖水。究其原因,是汝瓷瑪瑙入釉而致使釉面產生的不同角度的斜開片和寥若晨星,大小不一的氣泡對光照的不同反射而產生的不同效果。
面如玉
關鍵是半乳濁狀的結晶釉,這種結晶釉對色與光極敏感,青綠釉卻能從內反射出紅暈。釉子稍厚處,如凝脂般將青翠固化,又如臘滴微趟,將瑪瑙融化之后而又將其垂固。釉子稍薄處,如少女羞澀面現昏紅,又如晨曦微露,將薄云微微染紅。釉面滋潤柔和,純凈如玉,有明顯酥油感覺。汝瓷釉面的光澤,不如官、哥瓷晶瑩,更遜于龍泉青瓷,與同為貢御性質并亦為出土的定瓷、龍泉瓷標本作比較,汝釉的光澤度,大抵只及后者三分之一略強。這說明,瑪瑙入釉,致汝釉的玻化程度及釉質的抗腐蝕性均有所下降。
反過來則說明,缺乏明顯玻璃質感,是瑪瑙為釉的一個重要特征; 釉質肥厚瑩潤若堆脂,釉面因施釉不勻、顯高低不平、久平整,并有少量氣泡和縮釉現象, 蟬翼紋: 用"蟬翼紋"來形容汝官釉面的開片最為形象。前人用"蟹爪紋"來形容,這里有二種說法。其一"汁中棕眼隱若蟹爪",是說釉面上因氣泡破裂而產生的棕眼猶如螃蟹走過沙灘而留下的蟹爪印。其二是形容瓷器表面開片的長短無序,呈不規則交錯猶如蟹爪。筆者看法:所謂"蟹爪紋"是在瓷器開片的一條主紋上,另生出一條次紋,形成一個"Y"型(蟹爪),然后在次紋的一邊又生出一條次次紋,形成又一個小一點的"y"型(蟹爪),。。。。。。就像一棵樹主干生出大枝,大枝生出中枝,中枝生出小枝,小枝生出小小枝一樣。其實中國畫技法中創始于宋初的枯樹畫法的一種方法,就叫做蟹爪技法。用蟹爪技法來解釋瓷器開片的主次、走向,最簡單不過了。不過用蟹爪紋來形容汝官釉面開片卻有不足,因為它只形容了開片的主次及走向,卻無法形容汝官釉面中的斜開片。因而有人在考慮這方面時就用"魚鱗紋"或者"冰裂紋"來形容。因此用"蟹爪紋"、"魚鱗紋"、"冰裂紋"來解釋汝官釉面的開片都是只抓住了一點而沒有顧及其余。而蟬翼紋既包含了蟹爪紋又包含了魚鱗紋或冰裂紋,是形容汝官釉面的最形象比喻。
蟹爪紋,形容瓷器開片的主次、走向。
晨星稀
汝窯器釉厚,釉中有少量氣泡,古人稱為“寥若晨星”,在光照下時隱時現,似晨星閃爍,汝窯瓷片的斷面,肉眼可見一些稀疏的氣泡嵌在釉層的中、下方。用放大鏡于釉面上觀察,中層的這些氣泡,于釉層內呈稀疏的星辰狀,大的如星斗。但是,蘊藏在釉層最底下的另一部分氣泡,從釉面上則很難透見。汝瓷在其胎體的釉層間,有一排肉眼可見的大小氣泡,這類同宋龍泉、南宋官窯等青瓷體系釉內氣泡排列有異的景象,屬瑪瑙釉為釉的又一特征。同時表明,瑪瑙的粘度很強,以致釉內與胎體中的空氣,在燒制過程中無法正常溢出,較多的被封閉在釉的下層;芝麻支釘釉滿足:。高濂的《遵生八箋》說汝窯“底有芝麻細小掙針”。在器物底部可見細如芝麻狀的支釘痕,痕跡很淺,大小如粟米,汝窯是釘痕大部分如芝麻粒那么大,這是其它瓷窯所少有的。
棕眼:釉面的氣泡在窯中焙燒時爆破后未經彌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
汝窯之謎
由于文獻記載不詳,遺址出土甚少,汝官窯口在何處?汝窯之謎一直困擾著中國古陶瓷研究人員。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尋找汝窯,直到80年代才在河南省寶豐縣發現。經過中央和河南地方文物考古工作者數十年的不懈努力,終于在河南寶豐縣清涼寺村找到了為北宋宮廷燒造的御用汝瓷的窯口。 從1987年開始,由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寶豐清涼寺汝窯遺址進行試掘,首次發現了為北宋宮廷燒制御用汝瓷的窯口,從而使這一重大歷史懸案有了答案。
到目前為止,對汝窯址已進行了五次發掘,發掘品中除了與原世品中相同的完整器和碎片外,還出土一些傳世品中見不到的新器形,如鏤空香爐,乳釘器及天藍釉刻花鵝頸瓶等,獲得了一批重要的實物資料,為傳世汝窯器鑒定與鑒賞提供了可行的實物依據及新資料。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相信汝窯將會有更多的發現。
汝窯瓷器的特征
對于汝窯瓷器的特征、特色,曾經有人總結說“青如天、面如玉、似晨星、生霞紅、柳枝紋、現蟬翼、香灰胎、芝麻支釘、釉滿足”。其中“青如天”“面如玉”“似晨星”就是對汝窯瓷器釉色與釉質特征的描述。
汝窯瓷器的特征之一、釉色多變。如天青釉的汝窯瓷器,其天青色會在不同的光照或者是不同的角度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因而給人一種玄妙之美。
汝窯瓷器的特征之二、胎質細密雅致、胎色近香灰。汝窯瓷器的胎質細膩,胎骨堅薄,胎色帶深淺不同的褐灰色,近似香灰,俗稱“香灰胎”,與北宋官窯之胎色相近,釉薄之處常因胎骨鐵份的外浮,使較透明的口沿及棱線,微露胎色,形成古人所謂彌足珍貴之“紫口鐵足”與 “銅骨”的特色。
汝窯瓷器的特征之三、具有開片紋。汝窯瓷器具有開片紋,如蟹爪紋、魚子紋等。這些開片紋是汝窯瓷器的重要特征,可以作為汝窯瓷器真偽的鑒定依據,如有蟹爪紋的汝窯瓷器是真品。此外汝窯的開片絲如發,質如金,還具有著天然情趣的觀賞價值。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